摘 要:盛唐边塞诗是对盛唐时代边塞战争和边塞生活的反映,从其思想内容来看,它集中表现了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及戍边将士热爱祖国、保卫边疆的爱国激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至今仍令人心魂激荡。
关键词:盛唐诗歌 边塞诗 爱国主义
在我国诗歌史上,唐代是一个高峰,而盛唐则是高峰上的高峰。盛唐诗歌中,如果说李白、杜甫是双星并耀,那么边塞诗与山水田园诗则是双峰并峙,共同筑就了盛唐诗歌的璀璨辉煌。
关于盛唐边塞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在《盛唐边塞诗的历史价值与艺术魅力》一文中写到:“盛唐诗人打破前人写边塞多袭乐府‘因其事用其题’的格套,即事名篇,自出己意,继承建安诗‘志深笔长’、慷慨多气的风骨,又吸取南朝诗善写离愁别怨的长处,形成了健康开朗的审美观念,以新鲜的生活和充沛的激情为传统的题材罩上了时代的光轮。”这段话主要是就盛唐边塞诗的艺术特征而言,认为盛唐边塞诗文质兼美,充分反映了盛唐的时代精神风貌。而从笔者的阅读感受来说,笔者认为盛唐边塞诗之所以在千年之后仍然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集中表现了盛唐边塞诗人们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盛唐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一般来说,唐以前,文学作品反映边塞生活、边塞风光的任务主要是由历史散文、地理著作来承担的。到了盛唐时代,这种任务就由边塞诗来代替了。边塞诗成为了反映边塞生活的一面镜子。其实,边塞诗并非起源于唐代,在汉乐府中就有一些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的诗歌,魏晋南北朝的民歌中也有不少此类作品,但文人大量创作边塞诗却可以说是从唐代开始的。盛唐时期,诗人们大多知文习武,出入边塞,亲历兵刀弓马的边塞生活。而且盛唐时期有名的诗人几乎没有哪一个不曾写过边塞诗,不少诗人还都有其名作。因此,盛唐边塞诗的数量和质量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而且盛唐边塞诗反映的生活面非常之广,举凡征戍、行旅、离别以及边塞风光等内容皆在边塞诗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盛唐边塞诗表现了哪些思想内容呢?有研究者曾做过概括归纳。李廷先在《盛唐边塞诗的评价》一文中把其归为四类:一是拥护、赞美反侵略战争的;二是描绘雄奇壮阔边塞风光的;三是揭露腐朽兵役制度,反映军中苦乐不均的;四是具有严重反战思想的。李廷先所归纳的四类在盛唐边塞诗中确实都有所反映,不过笔者觉得至少还得再加上一类,即表现“征人”、“思妇”相互思念的。这一类作品在边塞诗中数量较多。还有研究者从其它角度对盛唐边塞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进行了讨论,如左云霖在《尚武风气的形成及其对盛唐边塞诗的影响》一文中,从民俗学的角度论证了尚武风气对边塞诗思想内容的影响。作者认为,盛唐尚武风气对边塞诗思想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赞美勇猛剽悍的性格和尚武轻生的精神;2.歌颂出塞之乐,使人产生“致功名于千里之外”的激情;3.颂扬边塞征战。此说亦可成为一家之说。
二、爱国主义精神在盛唐边塞诗中的表现
边塞诗是以边塞战争为主要题材的,对边塞诗的评价必然涉及到对边塞战争的评价。尽管也有人认为,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有吞并四夷之志”,从而“制造民族仇杀与不和,使边地的烽火常年不熄”。但多数研究者都认为,从唐初到盛唐的对外政策由消极防御转为积极开边,其间虽有着封建统治者对外扩张的原因,但主要意义却在于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发展了交通,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在客观上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因此,论者大多对盛唐边塞战争持肯定态度。既然对边塞战争持肯定态度,那么热情歌颂边塞战争的诗歌自然而然也就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甚至有学者认为,边塞诗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最主要是因为它饱含着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盛唐边塞诗的爱国主义精神最集中地表现在它反映了人民舍生忘死、保卫祖国边疆的主题。因为“汉家烟尘在东北”,所以将士们就义无反顾地“辞家破残贼”。而且,这种舍生忘死、保卫边疆的行为是自觉自愿的。“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从中可看出人民保卫祖国的积极性。而边塞诗人用自己的诗笔把这种民族精神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这是盛唐边塞诗千载之下仍能激动人心的原因所在。
其次,盛唐边塞诗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并不仅仅局限于歌颂边塞正义战争和歌颂保卫祖国、抗敌御侮上,其内涵还应包括:热爱祖国的人民、山川风物乃至一草一木,热爱千百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方达儿在《边塞诗派的爱国主义思想能否定吗》一文中说:“边塞诗人把塞外的飞雪、火山、热海、狂风和屯云积水……等奇壮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鲜明,色彩强烈,展示了祖国的壮观、读来如临其境。因此,难道这些诗不是赞美着我们的祖国吗?难道这些赞美不是基于作者的爱国思想吗?”因此,那些描绘塞外奇特风光的边塞诗篇也同样充溢着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岑参在塞外荒寒、冰天雪地中高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王维惊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等等,无不表现了诗人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再次,盛唐边塞诗中的反战主题也是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爱国主义必须从爱人民的思想出发才有基础,边塞诗人对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发出了沉重的呼声,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严厉的鞭挞,这其实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盛唐边塞诗中的反战诗篇,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不顾士卒生死,只为一己私欲驱使士卒,以致士卒“年年战骨埋荒外”,其结果却只是“空见葡萄入汉家”。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首诗还指出了交战双方的士卒乃是同一命运,“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少数民族的百姓也同样被其统治者所驱使。这是唐诗中所仅见的,颇有阶级分析的意味。同样,盛唐边塞诗中所经常表现的征人思妇题材,揭露军中苦乐不均的诗歌也是从人民立场出发的爱国主义诗篇。
三、如何评价盛唐边塞诗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并相对安定。当时社会中,尚武风气盛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诗人们更渴望在这样的时代中积极进取、建立功业,他们用诗笔抒写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宏伟抱负,形成了一种后人称之为“盛唐气象”的时代精神。这种“盛唐气象”在边塞诗中得到了最完满的表现。这就是:以国家为己任,投身社会和参与政治的热情,高度的自信和自尊;以及敏锐的观察力,揭露社会矛盾的勇气等。
正因为盛唐诗人有着这种以国家为己任,积极投身社会和政治的热情,使盛唐边塞诗表现出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如何评价这种精神呢?它在现今社会还有无借鉴与启示意义呢?
综观盛唐边塞诗,不论是“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铮铮誓言,还是“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迈情怀,其中莫不表现出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这种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是和爱国主义精神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说盛唐边塞诗中充溢着爱国激情。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在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奉王事”与“取功名”已经融为一体,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和谐地连在一起。对于诗人来讲,他们更看重的,还是那种不脱离功名、而又不执着于功名的精神追求、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纵然有战争的无情,边塞的艰苦,都不会影响他们的追求。当“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时候,尽管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严酷无情,但是为了捍卫国家的利益,个人得失、名利荣辱,甚至生死都可以抛开。这正如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所写:“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而在诗人王翰的笔下则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虽然明知征战沙场,生还无几,但有了这种爱国精神,将士们面对边塞的艰苦与战争的残酷,仍能以旷达与洒脱的态度对待,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一笑置之而无所畏惧。“男儿本自重横行”,“死节从来岂顾勋?”这种不计个人得失,为保家卫国舍生忘死的爱国精神,至今仍然鲜活,仍然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这也是在千载之下我们仍然欣赏盛唐边塞诗并为之心魂激荡的原因所在吧。
(吴宏伦 武警广州指挥学院语言教研室 5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