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美就美在其“色彩浓,回味永”的画面和“清、静、悲凉”的意境,美在作者随处流露出的情趣,美在它令人“百读不厌”的浓郁书卷气和风俗味。它值得我们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关键词:郁达夫 《故都的秋》 “美”
在读过的关于秋的文章中,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可谓是一篇独具特色的美文。郁达夫曾为《故都的秋》留下注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百读不厌的奇书”这或许可以看作作者对“故都的秋”神奇魅力的形象诠释,然而作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又何尝不是令人百读不厌的美文呢?然而,《故都的秋》的美不是张扬外显的,它需要我们像作者那样潜心细致地去“翻阅”,去追寻和体味。
一、画面美
写故都的秋景,作者没有着眼于故都的名胜秋景,而精心选取了北平之秋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景物,信手拈来,让人感觉熟悉而亲切。“小院静观”、“槐蕊清扫”、“残蝉闲听”、“雨后话凉”、“枣红佳日”,犹如一组自然融合的水墨山水画,自然亲切,清新宛丽。比如“小院静观”图中,“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这是一幅巨大的画面,带有立体的美感。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从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笔而至的点缀,其实作者对色彩的选配是颇具匠心的。画面选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蓝、灰、白等等,以此来显示故都秋特有的风味和精神,与作者主观色彩相协调和统一。
在绘景方法上,郁达夫没有对景物作浓墨重彩的工笔描绘,而是采用白描手法,对景物三言两语,几笔勾勒,特征便跃然纸上。如在小院静观图中,只突出“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漏下来日光”、“牵牛花的蓝朵”、“疏疏落落的秋草”便绘出了景物的安闲和自在,亦如曹禺笔下的“秋风吹下一片泠泠的鸽哨响”;又如槐树的落蕊,只突出了它的柔软和悄无声息,及扫街后扫帚留下的丝纹,就传神地绘出了景物的清幽和空寂;再如都市闲人,也只突出了他们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烟管以及缓慢的声调。总之,郁达夫只几笔精要的粗线条勾勒,故都之秋的清、静和凉意便凸现出来。郁达夫的这种手法酷似鲁迅塑造人物时的“画眼睛”。
二、意境美
郁达夫是一个注重意境追求的作家,他的大量散文都体现出他对意境的营造,而这篇《故都的秋》正可谓是他的散文意境美的典型。文章一开头作者就写出他眼中的“故都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这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文中勾勒的五幅图画,无不体现出这独有的意境。写“小院静观”,突出故都之秋的“清”:“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作者从味觉,写出了茶的清醇;从视觉,写出了天空的高远;从听觉,写出了鸟声的清脆、环境的清幽。还从视觉和触觉写“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将日光的细碎表现得淋漓尽致。蓝天、白云、鸟鸣、日光,还衬上几朵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再来几根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北国秋的早晨简直舒适绝伦,清闲、恬静、安谧——这就是故都秋的“清”。写“槐蕊清扫”,突出故都秋的“清”和“静”:在北国的槐树下,那落蕊铺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受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从触觉上写出了落蕊的细软,从嗅觉上写出了空气的清新,简直令人心旷神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令人感到北平人的细腻和清闲,在不知不觉之中保持了一份心灵的宁静,而这种细腻、清闲和落寞,正是作者心境的体现。写“残蝉闲听”,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雨后话凉”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枣红佳日”,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全文紧扣“清”、“静”、“悲凉”,选材精巧,通过一幅幅清丽而落寞的风景画,开拓出一定的审美想象空间,营造出清幽、感伤的独特意境。
三、风俗美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内外、胡同两旁、槐树前后,就在天上、枝头、嘴边……在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万户的秋姿秋态秋声秋意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其中表现出的具有浓厚北国地方特色的人情风物,以及作者对它的热爱、赞美。
“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一椽破屋”就是指普通平房,“平房”、“院子”这典型的建筑不由让人想起老北京的四合院,“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充满了北平人的生活气息和情趣,清闲而悠然自得。最有特色的莫过于雨后话凉的都市闲人了,你看他们雨后“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咬着烟管”,“上桥头树底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说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了”字拖得老高,老长,让人觉得北平人的悠闲中又不乏热情好客,显示出北方人冬之将至时一种特有的慵懒。尤其是“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北方人念阵字,总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颇具地方特色。还有北方的果实,也被作者描述得别具一番风情,不由让人向往北国的清秋佳日。对于故都的秋,作者“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见,北平的秋,确实令人流连忘返。
四、情趣美
“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郁达夫曾这样谈自己的看法,事实上,《故都的秋》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文中随处可以感受到在故都的秋景的描写中自然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和生活情趣。
首先,“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称北平为故都,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作者“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下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正是基于这种感情,文章中的秋才被描绘得那么细腻,所选的都是故都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无论是小院清晨的静观,还是街边槐蕊的清扫,也不管是都市闲人的雨后话凉,还是秋蝉的啼唱、清秋的红枣,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的故都秋景早已印在了作者的内心深处,从作者对景物清丽静幽的描绘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北平之秋的喜爱和悠悠的思念。写过景物之后作者由记叙转为议论,从中国和外国的诗文里挖掘秋的味和韵,认为“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形”深化到“神”,从神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特别是赞颂北国的秋。而在作品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对北国之秋的喜爱,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真是情之真真,意之切切。
然而仅咀嚼到作者的喜爱和思念是远远不够的,景语中还透出了另一种感情,那就是淡淡的悲凉。由于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的阴影,导致作者对故都清秋的“品味”中夹杂着一些深沉和苦涩,流露出深远的忧思和落寞。在这种主观色彩的笼罩下,作者虽意在颂秋,却给故都的秋涂上了一层“悲凉”的色彩。作者很细腻地展示自己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秋蝉哀弱的残声”。如果说“细数”、“静对”、“细腻”多少折射出作者的心境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意念上的表现了。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
尽管郁达夫从生活中体验到许多悲苦与忧愁,但他并没有彻底消沉,而是依然怀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以审美的心态和眼光来观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美好的一面,从赏景中体验和感悟到了文化气息,并以热情洋溢的文字表达了对古今中外赏秋诗文、赏秋文化的珍爱。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感受,显得沉郁而厚重。
五、语言美
语言美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作者用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把故都的秋景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觉得《故都的秋》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作者的闲情漫话,真可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先看作品对槐树落蕊的描写:“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作者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娓娓叙来,那样清新,那样细腻,行文如轻轻飘浮的白云,营造出质朴平易的诗意,渗透了秋的情调。再看对秋雨的描写:“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罗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寥寥数语便把一场秋雨的前前后后挫于笔端,景物有动、有静、有色、有声,简洁清丽,字里行间渗透着秋的意味,像叮咚作响的山泉,把人带入无穷的诗意之中。
本文语言纯朴自然,却不失典雅。“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月夜,潭柘寺的钟声。”作者把这些名胜用一个个偏正词组整齐地排列起来,回旋往复,像一串珠玑那样,有着明丽轻快的韵律,显得酣畅淋漓,清新典雅。
故都的秋像一首诗,深沉而含蓄;故都的秋像一幅画,美丽而又落寞;故都的秋是一支歌,忧伤而又苍凉……欣赏此文,犹如欣赏一朵田野上的丁香,清淡而典雅;又恰似欣赏一曲月光下的古琴,空灵而哀怨,真是意蕴无穷,美不胜收。
参考文献:
[1]周振甫,徐明翚主编.散文写作艺术指要[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代浩静 河南洛阳教师进修学校 4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