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4期 ID: 377195

[ 周武忠 文选 ]   

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选择

◇ 周武忠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于上个世纪60年代馈赠世人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当代拉美文学中一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它以恢弘的气势,现实与奇幻交融的独特笔法,生动描绘了生活于马贡多镇的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折射出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深入探讨了拉丁美洲贫困落后的原因,堪称是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史诗性巨著。
  在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教材中,选人了《百年孤独》的第一章。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对大名鼎鼎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有一个初步了解。这对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文学修养,是绝对需要的。不过,笔者认为《教师教学用书》上对阿卡迪奥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过于简单,过于平面化了。称他“富有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代表着马贡多人对科学与文明的向往,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这种全盘肯定式的评判,似乎没有深入把握作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把握人物形象,自然须从分析人物的言行入手。那么,在整个第一章中,阿卡迪奥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择其要者叙述如下:四次实验——磁铁吸金实验,用放大镜制造武器实验,用观象仪观测天象实验,炼金实验;一次探索——带一帮人寻找通往外界文明道路的探索。显然,《教师教学用书》上所作的人物性格分析“富有幻想,敢于实践,具有惊人的毅力和智慧”云云,应当是建立在作家这些生动描写的基础之上的,而对其所作的基本判断:阿卡迪奥代表着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也是大致可信的。但是,以上仅仅是阿卡迪奥这个人物的一个侧面,不是全部。对这一主要人物,作家赋予他的性格,似乎更为丰富多彩;作家的创作动机,更是微妙复杂,耐人寻味。
  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对阿卡迪奥似乎并非全盘肯定、一味褒扬,而是肯定之中有否定,热烈的褒扬中也夹杂着冷峻的批判——肯定其积极进取,勇于向外域先进文化学习的精神,批判其弃自己本土文化如敝屣,以至深陷“崇洋媚外”的迷狂而不能自拔。
  何以见得?有两方面的事实为证。
  首先,作家在对阿卡迪奥本人的描绘中已初露端倪。我们发现,阿卡迪奥进行的那四次实验,除了第三次总算有了一点成果(那点成果对于马贡多人而言也是大而无当、毫无实际价值的,而且使阿卡迪奥本人变得神志颠倒,连身体也搞垮了)外,其余无不以失败而告终:以一匹骡子和一群山羊为代价换来的磁铁实验不过是找到了一付破烂的盔甲,武器实验的成果被政府无限期冷冻,只白白给自己身上留下了多处灼伤;炼金实验败得更惨,让妻子乌苏拉的珍贵遗产一三十个金币变成了一团粘在锅底的锅巴。这种几近漫画式的笔调,是否隐藏着什么意味深长的东西呢?阿卡迪奥遭遇的一连串失败,固然可以表现他屡败屡战、永不气馁的精神和气概,为什么不可以同时承载一些别的寓意,比方说对他盲目追随吉卜赛人以至迷失了自我的批评乃至谴责呢?如果把作品中关于阿卡迪奥在投入迷狂实验前的有关描写仔细琢磨一下,似乎更可以坚定这一种看法:这里包含着批评和谴责!
  其次,从对乌苏拉这个人物的描写中也可以找到一些证据。正如《教师教学用书》中分析的那样,乌苏拉可以说是理性秩序中的中流砥柱,是整个布恩地亚家族的保护神。正是她阻止了阿卡迪奥的搬家计划,挽救着布恩地亚家族趋于混乱和崩溃的命运。可以说,在这个人身上,既有妇女的传统美德,善良宽厚、勤劳能干,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高度理性、意志坚定,确称得上是一位富有魅力的人物,怪不得作家曾经非常明确地表示过:乌苏拉是他心目中的理想女性。
  既然乌苏拉在全书中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对阿卡迪奥的几次实验是持怎样的态度的呢?第一次实验,她就不支持,“伤心得哭了”;等丈夫的实验进行到第三次时,她更是发出了愤怒的呐喊:“你要发神经病,就一个人去发!”一气之下还把他的观象仪摔了个粉碎;当丈夫陷入搬家的狂想时,果断而巧妙得粉碎了它,使丈夫最终把心思集中到了孩子们身上来。
  由此可见,这一对夫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冲突,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组对立面,既然作家对乌苏拉持充分肯定的态度,视之为自己心中理想的女性,那么,作家对阿卡迪奥就不可能没有批评和谴责!
  综上所述,阿卡迪奥这个人物身上凝聚了作家非常复杂的心态:肯定其积极进取,又警惕其在进取中迷失自己,最终酿成灾难。其实,这种复杂心态在某种程度上正反映了作为第三世界一员的作家在西方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心理:选择闭关自守,只能日益落后,最终难逃被消灭的厄运;选择学习,又可能丧失自己许多美好的东西(就如科学实验使得马贡多镇失去了原先的美好秩序一样),又可能伴随着许多屈辱和痛苦。
  这种心态在当今世界具有相当普遍性,所有落后民族,不是都、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历这种两难体验吗?

现代文明面前的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