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0083

[ 陈致宝 文选 ]   

课堂讨论刍议

◇ 陈致宝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指出:“学习需要独立,也需要合作。今天强调合作学习,是为了提高群体学习效率,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它还指出:“语文课堂教学要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基于以上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让他们积极思考、热烈讨论、畅所欲言。讨论必须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教师有目的、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根据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思考,相互研讨,积极发言;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或获得新的认知。这应该是讨论的全过程。
  讨论是学生展示思维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表达自己见解、发挥自己才华的途径,是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学习经验的有效办法,是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手段。只有讨论才能形成同伴互相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共同学习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才能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想交流中,使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是共同体的一员,从而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这一过程中“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互相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课堂讨论也是传统教学方式中常用的一种。但长期以来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笔者以为有必要进一步提倡和实行这一教学方式。
  
  一、实行课堂讨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由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展开积极的讨论。语文教育的核心是通过语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关注学生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他们在阅读和欣赏、表达和交流的实践中,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其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但长期以来教师追求高考分数,一味地强化语文基础知识灌输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语文课成了练习课。为了赶时间、抢进度,课堂上教师搞“一言堂”,这样导致了学生求知欲望大降,学习兴趣大减,学习气氛沉闷。个别学生甚至认为高中语文课程没有必要开设。解决这一严重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加强课堂讨论。学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成为教材体验和思索的主体,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自我人格情感的参与。讲台上,教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台下学生昏昏欲睡。因此,只有放手让学生去积极地讨论,才能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其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所以教师应该大胆突破死气沉沉的“填鸭式”、平淡无味的“讲读、串问”等教学形式,切实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语文学习的规律,建立“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机制,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宽松、愉悦、热烈的氛围中。不断发展。综上所述。采用讨论方式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教学目的所决定的。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必须展开课堂讨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去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而讨论就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方法,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首先,“讨论”可以创设师生之间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其次,“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能力;再次,讨论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真理越辩越明,知识越究越新“讨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冉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主动去探究获取知识,积极去思考研究问题,就能自主地获得知识和情感。也许学生经过讨论,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或者获得的是比较片面的不成熟的看法,但这也比教师单方面灌输要强得多,因为这个结论不是给予的,而是探求到的:即使有时争论不休,没有结果,也不必忧虑,因为至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两方面都得到了强化训练。一堂成功的课,不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教师让学生讨论了多少,学生始终处在积极的主动的思考之中。
  (三)讨论有助于培养“合作精神”,学会合作是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要求。教育再也不能只是以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为终极目标,而应该更加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现代社会一方面有高度的竞争,另一方面还要有必不可少的合作,因此,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既是愉快和谐的“和悦教学”,又是紧张活泼的“合作教学”。课堂上的充分讨论,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中去,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不仅解决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还学到了书本上根本没有的内容——团结协作、友好相处的团队精神。这就使得一批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属于共同体的成员。应该走出自我封闭,融人到群体中,而且使他们形成一种对自己对集体都应有的责任感,为以后走向社会关爱他人、团结他人打下思想基础。
  (四)讨论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应该说,孔子开了讨论教学的先河,他与子路等四人的谈话就是典范。但是后来的传统教学一反孔子的做法,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把教与学的关系界定在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上,后来发展为教师发问、学生回答:两者原则上虽说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实际情况却不同。前者不看对象,不分差异,把学生放在同一水平线上,是片面的、不合理的;后者面对部分,注重个别,以偏概全,翻来覆去提问的往往就是那几个学生,而且这几个学生往往又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或者平时比较肯发言、有口才的。这样那些成绩平平、也不善言辞的同学根本没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做一方面使得教师不能真正了解学情,另一方面还会挫伤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要想面对全体学生,就需要实行学生讨论质疑、教师点拨诱导的课堂教学机制。讨论分组,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形成班级教学的“异质组合”。每个学生都有积极思考并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都有向别人学习的可能。讨论时学生相互质疑,教师答疑,每个人都有问的权力和机会,每个人都能获得解答与肩发。生生互动,团结协作,就能共同提高与发展。
  
  二、实行课堂讨论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让 学生能从容镇静地思考,搜集整理发言的材料,讨论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要想真正收到实效,就必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预习是讨论的蓄势和铺垫,讨论是预习的必然发展。课前预习不仅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知识漏洞及能力差距,认识到了学习的重点、难点,而且还使其有了个人的体会,形成了自我学习经验。讨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课文,拓展思维,培养口才。它决不只是一种形式,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课堂热火朝天,课后一片茫然,这样的讨论只能成为一种装饰。只有学习的重点、难点清楚,求知的劲头十足,讨论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二)讨论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井然有序。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积极地思考发言。教师神态始终要亲切温和,循循善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与他们是平等的。讨论中要因材施教,对于那些反应迟缓、基础较差的同学,更要热情鼓励和帮助。允许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但不能采取放羊的方法,应有严格的组织和有序的安排。学生或集中,或分散,或分组,或分片,但都不能离开教师的安排。一般说来,四人一组(正好两张座位)为最好。每组有固定的发言人,一个问题一般由小组的发言人回答,小组的其他人发言补充,老师因势利导,相机点拨。优、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搭配,这既有助于讨论氛围的形成,也有助于问题的探究解决。
  (三)讨论需要开放更需要教师引导。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须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时代需要开放型的人才,表达能力无疑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素质。现在“口语交际”已被单独列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有促进作用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不论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如果不能引起学习者积极地充分地参加活动,那么这种方式就是不好的。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我们应当把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的原则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有些学生生性腼腆,教师应给予鼓励;有些学生回答问题错误,教师应予纠正,同时肯定其优点;有些学生活泼好动,发言踊跃,教师应积极引导,让其带动全班。
  (四)讨论要求教师备课必须充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说得有道理,想让学生课上讨论有序、有效,教师课前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教师只有备课时做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课上才能从容应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才能巧妙点拨,使学生的讨论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离开了教师的精心备课,课堂讨论肯定会变得无序、混乱、粗浅、低效,以至流于形式,损害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从“一言堂”滑到“鸭子塘”,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课堂讨论刍议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