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34

  

实施审美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 刘 畛

  语文学科承担着继承传播文化的重任,要完成这一重任应当推行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感动学生心情,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培养全面人才的重要的手段。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才能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关于审美教育的实施,大部分教师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耗时费力,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升学率。语文教学面临的是为什么一篇完整的充满情感的课文会被肢解为一个个语言知识点,融会了作者情感、生命感悟的文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图解,语言和文字丧失了其在情境中应有的生命和价值;教师和学生的情思淡漠,在语文教学中忽视了语文所负载的具有美的内涵的教育,从而使语文教学注重了工具性、知识性,却失去了人文性。
  存在这种状况的关键原因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缺乏美的教育。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美与社会美,在于以艺术的眼光来认识周围的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的美的创造。”语文教学是人与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人情者莫先乎美。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了。
  首先,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施贯穿美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负有以美育人的任务。因为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性作品、具有基础意义的语言知识和情意表达的作文训练。这些教学内容中,作为范例的课文具有多重美的样式:结构美、语言美、人物美、情感美、意境美、音韵美等。另外作为基础知识的修辞,也具有丰富的形式美,更不用说作文训练所要求的学生审视自然、观察社会的欣赏美、表达美了。因此,语文教学要切实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更要渲染美、激发美,使语文教学美起来,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语文,培养起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语文教学,使学生成为情感自由、开放的人,随时在学习中都能对美产生愉悦、震撼、表达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正确的审美观念”的目标,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其次,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美的境界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有高度技艺的认识过程,是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特定的教学对象所进行的艺术性创造。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美学因素是很多的,具有审美价值。一堂语文课下来,其中就涉及到板书的形式美,语言美 ,教师活动的节奏美, 教师的仪态美,还有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的和谐美,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学习美等,应该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充满吸引力和审美情趣的创造性劳动。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呢?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审美情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阅读范文,分析内容,说写训练等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则是学生耳听、眼看、口读、内心获得感悟的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阅读范文就成了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情趣,树立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途径。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方向,也就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仔细品味,为学生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吟读,如一个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机关的巧妙,部件的精细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朗读就是由此岸达彼岸的“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激发学生产生美的情趣的关键。
  朗读课文不仅再现了课文的情境,更能让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正值青春萌动期的中学生,十分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让学生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共鸣,升华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欣喜、舒缓的语调,再现了鲜嫩的青草,温柔的春风,璀璨的春花,湿润的春雨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柔和美丽。再如《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高尔基曾经说过,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分析文学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结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美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意境,激起了他们想象,满足他们情感需要。
  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承担着传播文化的重任,承载着道德与价值的要求,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学生才能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他们才能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大附中]

实施审美教育,提高学习效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