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制定了各门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提出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的理念和举措,其中,综合性学习就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苏教版初中语文实验教科书中,综合性学习主要安排在“语文实践活动”和“专题”这两个板块中。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以活动为主,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课程改革的实验区,泰州市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前列。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各地区、各学校存在着不平衡性,有的真正认识到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价值并且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有的还停留在口耳相授、书面作业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传统理念的束缚
传统理念重知识轻实践。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因而,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而,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对于知识而言,人们惟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学校教育必然会出现书本中心、教师中心、死记硬背的现象。教学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向学生传授各类的知识。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和简约性,这与以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为特征的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实践中,与知识、技能的传授无直接关系的校内外活动,往往被看做是额外的负担而遭到排斥。
二, 升学压力的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综合性学习活动”因为“费力不讨好”而被一些老师抛弃或“改革”。如搞一次社会调查——“生活中的错别字”,从组织调查、小组讨论到总结归纳等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而某教师对此进行了“改革”,搜集一些错别字,印成讲义,让学生练习,最后归类总结,一节课就可以完成。这种现象在面临升学的毕业班尤为普遍,更有甚者,为了应付考试,某些老师把“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方法、注意事项等分门别类,印成讲义,让学生读背。
三, 安全等因素的考虑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有些学校从安全角度考虑,不愿意组织学生开展校外活动。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纸上谈兵”的现象,让综合性学习真正成为“实践”课程呢?
第一,提高对综合性学习价值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这就是综合性学习的价值所在。实践表明,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和育人功能,必须确立一种实践的知识观和课程观,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密切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性学习能力。基础教育既然向学生的生活回归,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学习能力,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第二,引领学生亲历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一般不是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其要求,主要指向“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把“过程”也纳入其目标体系,要求在课程实施中,不仅只关注“达成度”、关注结果,而且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及其程度。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人人主动积极地投身其中,善于与他人合作,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和保证。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关注学生是不是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不是积极参与,活动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成果和表现等等。综合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达成,不是依靠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而是通过点拨和示例,由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的。古人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我们老师中常有人说:“听一听不如看一看、看一看不如练一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学生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条件——实践的过程;能力的形成也需要条件——反复的模拟练习的过程;知识的获取更需要条件——感性经验积累的过程。不难看出:我们的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和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研究的乐趣,不断提高探究的能力,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如“走进图书馆”这个活动,有三项要求:1. 学会检索书目,检索名家名著;2. 学会查检工具书;3、学会摘录,做读书卡片。以前,我们把有关知识印成讲义,让学生背记条文,虽然当时学生也能答出,但过后却没有什么印象。在“书香校园”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图书馆,自行查阅自己想要的书目,摘录感兴趣的段落,做成读书卡片。学生很轻松就掌握了有关要求,并且学以致用。
亲历过程是一种体验,教师的重要任务是要在活动过程中创设一个有利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生机盎然的创造性思维的境地,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拨旺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投入到真实的情境中去。如“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活动分三部分:会前准备、活动过程和辅助活动。尽管是模拟形式,但同样需要收集信息、整理书面材料,还要了解新闻常识,设计会标,模拟分工,模拟过程中有新闻发布,有“专家”评点,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语文知识,而且增长了语文能力和其他能力,提高了对科技的兴趣。
第三,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综合性学习之所以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很大程度上与现行的考试评价机制有关。现行的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采用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改革评价与考试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水平的功能。要改变传统的考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在综合性学习的考试中考查学生有没有真正参与过实践,以及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体验与收获。例如开展“市场新商品调查”这个活动,以前的考试侧重于调查的方式和调查后得出的结论;如果改成“你在调查中遇到什么困难,你和同学们是怎么解决的”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真正参与活动的学生有话可说。
综上所述,综合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综合性学习活动要让学生抛开死记硬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结论,真正从事实出发寻求真知;让学生及时地发现和选择有活动价值的问题去探究;让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纸上谈兵”“黑板种田”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抛弃。
[参考文献]
① 《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②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④ 罗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