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774

[ 李金昌 文选 ]   

人瘦,花瘦,一样瘦

◇ 李金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部分(第224页),选录了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一词,并在词前把“人比黄花瘦”解释为 “人竟比黄花还瘦”。我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合原意的。
  细读原词,不难体会到:黄昏之际,词人百无聊赖,愁思无边,只好在花园里独自饮酒,品酒赏菊,消磨黄昏,将一腔愁怀、相思之苦在高雅的举止中挥洒出来,此时那清素淡雅的秋菊在秋风中抖瑟,失去了灿烂美丽的光泽,唤起了作者的共鸣,遂将自己的命运、万般苦思和菊花的清寒叠在一起。此时的她正“为伊变得人憔悴”,这便是“瘦”字的最好注脚。“人比黄花瘦”意在表明自己因独居思夫而身体瘦损了,而并非表明自己比黄花还要瘦。这里的“比”并不是表明两种事物间的差异,而是表明两种事物性质、状态的相同,“比”义可理解为“一样”、“如同”。笔者认为,若将“人比黄花瘦”解读为“人和黄花一样瘦”更符合词的原意。
  首先,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书证如下:比,比拟,认为和……一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第13页左下);再据《汉语大词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比”有“同、齐同”之意,书证如下:《字汇·比部》:“比,齐也。”元·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第168页左中)《现代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书证如下:比,表示异同时用“跟”或“同”(第65页左上)。
  从多种工具书中都可以看到“比”有“一样”“相同”之义。
   其次,“比”用作“一样”“相同”之义,在古汉语中有广泛应用:
  1.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诗·小雅·六月》)陆德明释文:“比,齐同也。”
  2.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礼记·乐记》)郑玄注:“ 比,犹同也。”
  3. 山渊平,天地比。(《荀子·不苟》)杨倞注:“比,谓齐等也。”
  4. 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
  再次,“比”在古典诗词中该义项也有存在:
  1. 清明人比玉,照灼府如莲。(唐·权德舆《送杜尹赴东都》)
  2. 事如芳草绵绵远,恨比浮云冉冉升。(宋·陈三骋《鹧鸪天》)
  3. 寒比蜇虫宜墐户,忙如巢燕正争泥。(清·查慎行《登孤山》)
  4.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屈原《涉江》)
  以上句子中,“人比玉”与“府如莲”“事如芳草”与“恨比浮云”“寒比蜇虫”与“忙如巢燕”“比寿”与“齐光”,很明显,“比”即“一样”“如同”之义。
  最后,我们来看古代诗词中与“人比黄花瘦”内容相似,与“比”有关的关于“花”与“瘦”的词句:
  1. 桑蓬扫尽闲愁,未应人比梅花瘦。(宋·卫宗武《水龙吟》)
  2. 燕子楼高,乐昌镜远,人比黄枝瘦。(宋·柴望《念奴娇·山河》)
  3. 瘦比黄花,寓幽情于爱菊。(清·叶申芗《本事词·自序》)
  4. 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宋·周邦彦《一落索》)
  5. 夫人中之面似桃,腰似柳,丰如牡丹、芍药,而瘦比秋菊、海棠者,在在有之。(清·李渔《闲情偶寄》)
  这些都清晰地告诉读者,在古诗词中,说人比花瘦,花如人瘦,多指人和花一样瘦,而并非人与花其中一个比另一个更瘦的意思。
  更为有力的佐证是,由朱德才、钟振振编纂的《增订注释全宋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一卷第865页所载李清照该词时,把“人比黄花瘦”释义为“人似黄花瘦”。
  综上所述,通观词意,“人比黄花瘦”词人原本只是说因思念丈夫而身体消瘦了,把眼前失去光泽的菊花信手拈来作比,形即瘦,色亦黄,以秋菊喻人之消瘦,比喻自己当时的情况,并非意在强调自己比黄花还要消瘦。所以若将“人比黄花瘦”解释为“人和黄花一样瘦”,更符合词人当时的真实情况,意甚明显。
  
  【作者单位:山东省阳谷县七级中学】

人瘦,花瘦,一样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