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64

[ 许风华 文选 ]   

怎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讲话

◇ 许风华

  开展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实践活动,简单说就是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动笔写画、动嘴说唱、动身演舞、动手操作。学生的一举一动关乎学生的性格、素质、能力的养成和培养。让学生“动”起来,“操作”起来,比纯粹地听老师的传授和灌输要来得更有实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把学生培养成性格开朗、热情大方、思维活跃、能说会道、能歌善舞、能写会画的年青人是我们的目标。根据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目标,我创设了一系列在课前开展的讲话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在校三年,开四个学期的语文课,这四个学期开展不同类型的课前讲话。
  第一学期开展自由命题式演讲
  这学期学生是刚进校的新生,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还处于适应阶段,自由命题演讲式的课前讲话活动对学生来讲难度相对要小。每节课安排两个学生讲话,每个学生讲两到三分钟。教师要对学生讲清楚活动程序和要求。
  (一)活动内容与组织:
  (1)内容和题材的选定:内容、题材和主题可自由确定,可以讲故事,各种故事都可以讲,如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影视故事等;可以讲新闻,如校园新闻、社会新闻等;也可以讲自己的经历见闻感受、读书心得、生活体验等。演讲的内容可紧扣时代主题,碰上某个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谈女性,“五一”劳动节讲劳动,“五四”青年节说青春,母亲节谈母亲,教师节话老师,国庆节歌颂祖国,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话题。学校要经常开展一些大型的活动和一些班团活动,如教育见习实习、文化艺术节、美术展览、运动会、主题班会等,这些都是很好的说话题材,学生自己讲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兴趣浓郁,课堂情趣盎然。
  (2)说明要求:选定题材和内容后学生要写好讲话稿,在正式演讲之前应充分记诵。课前讲的时候要求能脱稿,态势神气自然,语言规范,普通话标准。
  (3)做好评点:每次学生讲完后,都要请思维语言能力强的同学来点评,或者教师点评。点评时应讲清楚讲话的优缺点,以便给后面讲的学生提供借鉴和参考,学习的经验和教训。由于学生的水平有差异,讲话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好的驾驭话题,表现主题,而且能语言、表情、动作自然。讲话能力弱的学生可能一当众讲话就脸红,心跳快,语无伦次,对于这样的学生,评价的时候应多鼓励,语言尽量要委婉,免得挫伤积极性。
  (二)成功范例: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好些学生把从电视上、从报纸上、从网络上看到的新闻故事、新闻人物作为课前讲话的内容,如短信上写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用身体护着孩子,而自己的身体被垮塌的房屋压得变形的伟大母亲;那个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死死护着孩子的英雄老师潭千秋;那个“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插上生命的翅膀的张米亚老师。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物震撼着每个同学,感动着每个同学。
  母亲节时,有个女孩深情地讲述了母亲在外打工的经历,她说,母亲在广州的一家袋子厂缝制袋子,每天起早贪黑,至少工作十二小时,由于是计件算工资,每天吃饭的时间都尽量缩短,跑着去,跑着回,母亲尽量节约开资,舍不得多花一分钱,吃饭只吃着厂里提供的简单的一日三餐。母亲一头辛苦地打工,一头还要牵挂着呆在爷爷奶奶身旁的一双儿女,担心他们是否吃饱穿暖,是否听爷爷奶奶的话,功课能否跟得上,母亲几乎隔两周就要打电话回来,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孩子们好好学习,在学校要吃好穿暖,不要省钱。母亲每年过完年就去广州,年底才回来,每次见到母亲,都发现她又瘦又苍白,问母亲为什么会这么白,母亲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不在厂房,其它时间几乎都呆在厂里做工,没有出去晒过太阳,女孩说这些时,几次哽咽不成声,女孩说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母亲不要那么辛苦,能够身体健康,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要报答母亲。这样实实在在的生活,真真实实的情感,感动着每一个学生,这时的语文课堂成了有情的课堂,这样的母女情、母亲心、女儿愿其实是对大家最好的教育和感染。
  (二)活动效益:
  此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个性风采的平台,可锻炼学生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也是老师了解学生的窗口。
  学生的讲话为课堂融进了大量的课外内容,增加了语文的涵量,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契机,而且这些契机又是学生亲身的感悟和体验,只要教师引导恰当,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会更深刻。
  第二学期开展互动式讲话
  (一)活动内容与方式:
  (1)大语文知识问答:其内容可超越教材范围,一般由学生互问互答,也可以让学生来考问老师;所设问题应富于思考性和趣味性。为此学生要大量查阅资料,根据所问对象准备问题。
  (2)模拟记者招待会:也就是答记者问。这是让学生上台当主持人,即席回答台下记者们的提问。所提问题必须是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而且是很具体的,能让人有话可说。
  (3)模拟记者现场采访表演: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学着电视台记者到现场采访的样子,在教师来回走动,选定目标,向某个或某几个同学进行采访发问,请采访对象立即回答。
  (4)讨论:学生可就学习和生活上的某些实际问题展开讨论。如学习完《风景谈》后可以讨论“我的风景观”;学完《宽容》序言,可以讨论“你对宽容的理解”;学《灯下漫笔》,学生可以讨论“现代社会的人有没有奴性”;学习《杜十娘》,可以讨论“如果杜十娘不投江,根据她的个性设计她有可能走的路”。讨论的关键是确定好论题,教师在这方面要对学生进行指导。
  (5)辩论:课前组织小型的辩论,活动首先是确定好辩题,这方面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辩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这样辩论的内容才容易展开,如:中学生假期打工好不好;中学生担任班中职务好不好;中学生该不该听流行歌曲;中学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学生是否该追求时尚等等,如此这样的辩题可以指导学生去尝试辩论。辩题选择好以后就要确定辩论的正反方,正反方要精心准备好自己的论辩辞和相应的论据,做到有备而战。
  (二)成功范例:学习完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有一个学生组织了一场小型的讨论,论题是“如今的国人有没有奴性”学生讨论的结果是:有。好些学生起来踊跃发言,她们说观点、摆事实,讨论气氛非常热烈。大家说出了蛮多有见地的观点,如有人被金钱所左右,失去做人的真义;有人被权势所迷惑,奴颜媚骨,阿谀拍马;有人完全陷入爱情,失去自我;有人把个人的悲欢寄予在他人的好恶中,失去做人的本义。组织者最后归纳:奴性或多或少地隐藏于我们的个性里,我们安于现状,屈从于命运的安排;我们明哲保身,不敢向传统和丑恶挑战,等等,但我们不能被奴性所左右,我们要拒绝奴性,要把奴性从自己身上一点一点地挤出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三)活动效益:
  这种互动式讲话锻炼的是学生临场的语言应变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提问、听辩、分析、归纳的综合能力。好些学生的智慧的火花,语言的锋芒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内容,是学生回味无穷的美好。
  第三学期开展诗歌讲析
  为了配合幼师教材第三册诗歌的教学,让学生更充分地掌握赏析诗歌的要领和受到诗歌文化的熏陶,我设计了学生课前自主开展诗歌讲析的讲话活动。每个学生都要选定自己喜欢的诗一首(古今中外的诗歌都行),查阅有关资料,写好鉴赏文字,然后作为小老师把对诗歌的赏析在班上讲出来。每节课安排一个学生在课前讲。
  (一)活动组织:
  (1)学生选定自己要讲析的诗歌,查找有关的资料,写好讲稿。
  (2)幼师学校专门开了写字课,为了能让学生的能力协同发展,要求学生用毛笔字或POP字把诗歌抄写下来,以备自己讲析时所用。
  (3)学生要为自己选定的诗歌准备好适合的音乐以备配乐朗诵。
  (4)讲析时要讲清楚诗歌写的大概内容,对诗歌的重点句或名句要重点讲,同时也要讲出自己对诗歌的个人感悟。
  (5)小老师要组织全班同学朗读和记诵诗歌。
  (二)成功范例:《雨巷》是戴望舒先生的著名诗作,凌璐选择它来作为课前讲析诗歌的材料。凌璐对讲析很花了一番工夫,她把用POP字写的诗歌原文贴在黑板上,然后开始配乐朗诵,凌璐是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她对诗歌交织着失望与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把握准确,对诗歌的节奏、轻重缓急掌控得很适中,她整个的朗读非常有感染力,讲析过程讲清楚了几个要点——写作背景、诗歌意象的象征含义、诗歌的艺术特色。此讲析过程脉络清楚,重点突出。凌璐又是一个唱歌很动听的女孩,最后她唱响了歌手江涛原唱的《雨巷》(由诗歌《雨巷》改编而来)来结束她的讲析,悠扬略带忧伤的词曲,把课堂氛围渲染得“情深深,忧蒙蒙”。她的朗诵、讲析、歌唱堪称我们诗歌讲析的经典,为同学们津津乐道。
  (三)活动效益:
  此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读、写、析的能力协同发展,这里的读是指朗读,写是指书写和写文章,析是指分析和评价。不同风格的讲析给大家耳目一新的感受,学生讲析的诗歌也为其他同学带来了新的诗歌储备。当“小老师”也为以后正式走上讲台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
  第四学期的课前讲话开展小品表演
  (一)活动形式与组织:全班每个学生都要组织表演一个小品,负责的学生要选好或编好小品,并选好演员,组织演员排练,演出的形式有课本剧表演、自创情景剧表演、歌舞剧、童话剧等。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材中有蛮多课文可以改编成课本剧,如小说《祥林嫂》、《孔雀东南飞》、《杜十娘》等,有的是课文上有的话剧可以直接拿来表演,如话剧《雷雨》、《茶馆》、《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有的小品材料可以来源于课外书、杂志、或网上;自创情景剧表演,为很多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提供了创作机会和空间,而且她们也愿意去尝试写,如学生根据自己所经历的初三离别创作的《离别》、根据自己在街上看到的大喊跳楼价、卖血价的推销场面而创作的《如此推销》、根据食堂就餐情况而创作的《排队》,这些自创的小品因为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歌舞剧的形式,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一些舞蹈功底、唱歌功底较好的学生也愿意去尝试。童话剧表演应算得上幼师学校学生的一项基本功。
  (二)成功范例:《离别》是学生自创的小品,写的是初三毕业,一对好朋友分离在即,她们都舍不得离开对方。剧情里有她们对美好深挚友谊的回忆,有离别前的嘱咐,有未来再聚首,互不相忘的誓言。梁承梅和廖雪两位同学倾情入戏的表演很触动同学们的心弦,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故事里的情景就仿佛发生在昨天,发生在自己身上,好些同学在看小品时眼睛都红了,表演完,教室里一片寂静,好一会,教室里才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没有牙齿的大老虎》是阳定兰、龙卫平等同学表演的童话剧,剧里有狐狸、老虎等角色,她们用卡纸画剪了头饰,准备了糖果、爆竹、白大褂等道具。阳定兰表演狐狸,狐狸如何骗老虎多吃糖,如何说服老虎拔牙,如何扮医生给老虎拔牙,此过程,阳定兰把它表演得很逼真,满口好牙的老虎变成了无牙老虎,兽中之王的老虎变成了没有威力的“纸老虎”,这样的喜剧效果让人忍俊不禁。阳定兰把狐狸角色的狡猾拿捏得很有分寸,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出韵味。
  (三)活动效益:小品表演锻炼的是学生写、唱、舞、编、导、表情、动作、说话等的综合能力;学生自己演的东西,学生有天然的兴趣去看,而且看得也过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有些学生一个学期下来参与了七八次表演,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她们的进步,她们的表演越来越放得开,表演也越来越有看头;同时学生倾情尽力的表演的内容,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为教师创造了更多的教育契机。
  语文课堂上的课前讲话活动为学生“动”起来、“操作”起来提供了平台,当然怎么“动”、怎么“操作”教师一定要指导清楚。事实证明,精心组织准备这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受益无穷,学生在性格、胆量、语言表达等方面会有长足进步。学生的课前讲话带来了不同于课文的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为课堂带来了大家可以共享的语文资源,实现了让大语文融进小课堂。如此,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成就个性、素质、能力的大天地,是一个学生在活动中实践语文,在实践中享受语文的空间。
  
  许风华,湖南衡阳幼儿师范学校教师。

怎样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