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17

[ 黄 艳 文选 ]   

语文探究性学习三法

◇ 黄 艳

  探究什么?怎样探究?探究效果如何?这是我们语文探究性学习必须明确和落实的内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初步研究和归纳出三种方法,与同志们交流。
  一.“筛子”筛法
  这是所有的阅读课都可适用的课堂探究性学习方法。即让学生在课堂上自读课文,提出难点和疑点。教师则根据教学目标,筛选出对课文来说“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师生讨论明确。例如学习鲁迅写的《故乡》。经研读,每个学生都有许多问题,在4人学习小组内通过查阅工具书和互相讨论交流,交给学生自己解决。小组内不甘落后,能解决的问题交给教师,教师筛选出如“闰土前后性格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杨二嫂为何从‘豆腐西施’变为‘圆规’?”,“辛亥革命为何使农村变得更穷困不堪了?”等问题。教师启发点拨,师生共同探讨明确。
  二.“放大镜”法
  这种方法是针对那些涉及背景广、知识面宽的小说和诗歌。选入教材的或许只是小说的一章节或一片断,诗歌更是浓缩的精华。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由小片断放大到作品的章节甚至全篇,由个别事件放大到与之相关的众多事件,由个别人物放大到与之关联的其他人物,等等。从而让学生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例如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学生阅读兴趣很高,课文节选的片断读后让人回味无穷,“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次分解”难免让学生迫不及待。我在课堂上给学生早已备好“快餐”,在分析杨志这一人物形象时,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查阅《水浒传》第十一回“汴京城杨志卖刀”,第十二回“青面兽北京斗武”,第十六回“青面兽双夺宝珠寺”。这样放大阅读面,杨志“失意——得志——幻灭”的性格发展三部曲(茅盾语)跃然纸上。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收获很大,兴趣更高。
  三.“钻探机”法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新教材中“综合性学习”这一知识板块。每单元都有一个活动主题,如“漫游语文世界”、“我爱我家”、“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要像钻探机一样深入地壳中,尝试着作一点研究工作。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世界何日铸剑为犁”为例说明这种探究方法。
  1、根据个人兴趣,形成若干研究小组
  2、立足实际条件,确定研究小组专题
  教师建议专题宜小不宜大,确定4个小专题
  A、世界战争知多少 B、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C、未来战争武器 D、抗日战争图片展
  3、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信息
  学生在图书室、微机室忙碌约两周(课外活动及双休日),有的还得到家长的帮助,搜集了大量有用的资料。我适时提示他们要选取最典型的、最有说服力的资料,要忍痛割爱舍弃一些看似很有价值的资料,最后鼓励他们自己动脑,对信息加工,形成较有条理的小论文。
  这种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需要学生主动、合作。无论是对知识面拓宽,还是综合能力的锻炼,都是传统‘填鸭式’教学所无可比拟的。陈昊同学写的《珍惜和平勿忘国耻》不仅内容具体生动,而且事例典型,教育性强。在校文学社获得刊登。
  以上三种探究方法共同目的是从本质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黄艳,教师,现居湖北宜城。

语文探究性学习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