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78

  

综合同构教学法与《赤壁赋》教学

◇ 云 肖

  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景、情、理并茂的千古绝唱,作者运用主客问答这一赋的传统手法,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客问答所阐述的这一哲理,是本文最生动、最耐人回味的内容,也是本文教学上的难点所在。因为作者表达这一主旨,不是直接议论,直言其理,而是借助于具有独创性的文学意象,由景生情,由情入理,议论始终伴和着形象。这种意象型的文学作品,理解隐寓于“象”之后的“意”,本来就是其教学的难点,对于缺乏人生经验的高一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更要困难得多。
  那么,怎样破解这一教学难题呢?根据象意思维的理论,我们不妨采取“综合同构教学法”。【1】具体步骤如下:
  (一)把握基调,匹配和谐的教学环境。即知人论世,简介作者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为理解文章主旨作好铺垫。
  苏轼从年轻时起,就“奋励有当世志”,二十五岁时制科中第,步入仕途,先后任凤翔签判、直史馆等职。但受“渐变”思想的影响,他反对法制,反对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1071年),自请外放,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和湖州知府。元丰二年(1079年),新党中某些政敌出于长期的积怨,对他的诗文随意曲解,诬其怨恨皇帝,讪谤朝政,并将其逮入御史台受审,史称“乌台诗案”。最后,苏轼被判为责授检校水部员外郎充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在这里,他只能辟地耕种于“东坡”,一晃就是五年。这时,他已年近半百,拯世济民,建功立业的抱负已成泡影。1082年,即他到黄冈的第三年,他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年七年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他又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二)反衬定格,紧扣关键性教学细节。即层层对比,察同辨异,理解苏子与客人各自类比的内容。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主客问答的内容。而问答的内容包括“悲”和“乐”两个方面。首先是客人对“悲”的阐释:客人由景想到诗,由诗想到人(曹操),又想到人(曹操)被困,进而想到自己目前也被困于赤壁,这是一层意思,也是一层对比。我们知道,这里的客人就是作者自己,是作者悲观消极的一面。作者将自己与英雄人物对比,与年轻时就胸有大志一脉相承。第二层对比,由曹操的英雄盖世,想到自己的无限渺小,由曹操的淹没冥灭,想到自己的前途渺茫。曹操当年“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气势浩壮,声威大震,既具武功,又有文治,是一代英雄。这样不可一世的英雄,“而今安在哉”?也消亡在历史的风尘中了。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样的等闲之辈与一世之雄相比就更不在话下了。悲苦和怨艾就从这古今历史人物的对比中产生了。第三层,联想到自己已年近五十,不可能东山再起,时间不允许他再有建功立业的机会。人生非常短暂,无法与宇宙的无穷无尽相提并论,既无功名流芳后世,又不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因而心情就更加悲苦。这里的“赤壁”、“江水”、“清风”、“明月”等意象,在作者的联想与说理中,起着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这一段集中反映了作者积极进取的儒家入世的思想境界。
  其次是苏子的阐释。作者仍然扣住“水”与“月”下笔,以回答客的名义展开哲理般的议论。他先以“变”和“不变’的二重性,回答了上文的”羡长江之无穷”,指出:水、月是不值得人类羡慕的,而且人各有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贪图妄想,否则白白地增加苦痛。人世间的功名富贵既已如此,那我们就安于现状,流连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清风”、“明月”等财富,未必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里既有儒家“天命论”的因素,又有道家“齐得丧、忘祸福”的思想,还有佛家超尘拔俗、清心寡欲、因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因此,思想非常复杂。
  我们知道,在政治思想上,苏轼仍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导,年轻时还夹杂若干纵横家习气,曾抱有“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极高热情,并对老庄齐生死、一毁誉的思想有所批判。中晚年屡遭打击后,这种热情虽有所减退,但始终也未放弃拯世济民的责任。在人生修养、生活态度上,释道思想又占据了主流,特别是在政治上受打击处于逆境时,释道思想更成为他排遣痛苦、超脱现实的精神支柱。他出生在峨眉山下的眉州,峨眉山的大佛不可能对他没有影响,他早岁便有“齐物志”,并接受佛家思想濡染,入仕后仍时有表现,但此时迎合社会风气的成分和“名寻道人实自娱”,即以名士标榜的成分要大于真正信仰的成分。但在被贬黄州之后,他的佛道思想急剧膨胀起来。他早就看透人生的生死、穷通、进退、荣辱都是相辅相依的,此时就更以老庄齐得丧、忘祸福,以及佛家的万物皆幻、四大皆空来解脱自己,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想借此把人间是非尽皆洗净。但苏轼仍能掌握最后的限度:他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厌弃人生,亦即不迷信宗教。他始终只取佛道思想中“静而达”(《答毕仲举书》)和超尘拔俗、清心寡欲、因任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其中灵活的思辨方式以帮助自己排遣苦闷,保持乐观旷达的胸襟和随缘自适的信念,使自己在逆境中能顽强坚定地生活下去。这样他就把本来相矛盾的“宰相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南华长老题名记》)的儒释道思想统一起来。他在《墨妙亭记》中将这种心曲表达得十分中肯:
  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
  至此,本文的主旨“排遣苦闷,顺应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已表达得一目了然,淋漓尽致。作者津津乐道,读者兴致盎然,一点也不枯燥乏味。
  (三)揭示本质,把握整体的线索联系。即借助于线索示意图,瞻前顾后,实现上下文知识点之间的前后贯通。
  这篇散文重在说理、议论,是苏轼“以文为诗”、“议论入诗”的文学主张在散文创作中的体现。作者揭示他的哲理,不是直入题旨,那么究竟是怎样展开的呢?总体来说是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作者借一次月夜泛舟游览,首先描绘了月光之下江波浩淼,水光接天的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象,这种景象不禁让人“饮酒乐甚,扣弦而歌”。然后乐极生悲,借助于赋主客问答的形式和所描写的自然意象,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由泛舟到枕舟,首尾相应,构思缜密。总体构思和苏子说理部分,我们可以分别用下列结构图来表示:
  
  (四)联想探究,创造多维的信息同构。即联系同期其他的作品,或者联系其他作品中相同的意象,加深对本文这一主旨的理解。
  写于同年稍早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结尾处“人间如梦”的感慨,是作者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与本文主旨完全一致,但表达的比较明显和直接。
  写于同年稍晚的《后赤壁赋》,则侧重叙事写景,直接抒发了自己由地方官到阶下囚的孤寂悲伤之情。但篇末“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暗示了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亦与本文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以上两篇作品与本文相比较,从而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而且还能通过提供解读的平台,培养学生“知人论文”、“知人论世”的能力。
  以上就是运用“综合同构教学法”解读《赤壁赋》教学难点的具体过程,不仅迥然有序,而且精辟深刻,简便易行,不失为破解意象型文学作品教学难题的一种好方法。
  
  参考文献:
  [1]《象意思维与综合同构教学法》p37(《江苏教育研究》2009年4月 理论版)
  [2]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苏教版 必修一p270
  
  云肖,教师,现居江苏睢宁。

综合同构教学法与《赤壁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