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享受学习和自我学习,我们正在推行的活动单导学对这两方面作了最好的诠释,而在语文教学中更是充分地散发出它独特的魅力。
一.活动单导学下的自主阅读让学生体验到了从未享受过的“海阔天空凭鱼跃”的自由与畅快。
一个高中生如果不阅读就相当于放弃了整个世界。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扩展人的视野,丰富人的知识,发展思维和智慧,阅读是高中生的基本的生命活动,是一种最正常的生活方式。
传统的学习模式学生缺乏自主权,更多的时间被重复的数理化练习挤得喘不过气来,阅读成了一种奢侈。在活动单导学的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时间多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中外名著,《读者》《散文选刊》《文学自由谈》《杂文选刊》《名家讲坛》《中学生博览》《青年文摘》等等都成为学生的最爱。阅读不再是学生擦肩而过的梦想,真正享受到“海阔天空凭鱼跃”的自由与畅快。在很多的时间里,在教室,在草坪,在阅览室,在小桥流水边,一个个捧着书的忘我的背影,真是校园里一道道养眼的风景。
二.全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根本上焕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在传统集体教学师生单维交流中,教师垄断了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们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己喜欢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发现、互动分享的权利放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是基于学生需要展开的,教师最需要是发现这种需要,点燃希望之火,并用小组合作的方法使之向更高的需要发展。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能力的关系,也是在强调“喜欢”“兴趣”的作用。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按照小组合作学习的安排,一般先在课前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教学目标设计一份活动单,一节课的前半段时间,让学生就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分小组进行交流合作学习,小组同学就文本内容、预习问题开展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活跃课堂氛围。然后,教师再在课堂中组织小组将精彩的观点在课堂展示。最后老师进行点评提升。比如,鲁迅先生的《祝福》一文,在教学时我把如此长文浓缩简化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为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命运画一幅“心电图”,并加上简要的文字说明。第二个问题:请给文章拟一个副标题“———的祥林嫂”。两个问题涵盖了小说的三要素。问题提出后,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整体把握全文,在自读中得出对问题的个人见解。在课堂小组交流中,学生个个群情激奋,畅所欲言,据理力争,小组展示中,观点精彩纷呈,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获得很多的智慧,同时也都有成就感,到了下课的时候还欲罢不能。这种“个人带着问题阅读,小组合作研讨”的教学方式无疑解决了“长文短教、长文精教”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空前的高涨。
三.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氛围既熏陶渐染了学生的心性和涵养,又为能力的训练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有利于成就高素质的人才。
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提高自己的修养。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杜威说过:“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培育学生学习语文的激情,“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杜郎口中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改革,“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长”,这是学生对课堂的描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创造一个激发学生学习激情的环境。如果要求学生跳出美丽的舞蹈,那么老师就要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小组合作学习最精彩的就是让学生自由的展示自己合作学习的成果,就是给学生一个舞台,一个激情燃烧的地方。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通过前半段时间小组合作学习后,让学生自由到前后黑板展示自己的合作成果,尽管答案丰富多彩,课堂还有点“乱”,但这是学生思维的碰撞,值得肯定与推广。。我在上《后赤壁赋》时,预习中设计一个问题: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学生在预习、小组合作学习后,进入展示阶段,纷纷走上讲台,展示自己思考的结果,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尽管答案表述多样,但大都能抓住《赤壁赋》由月夜美景而生乐,由景观而联想到曹操、周瑜,由感慨“而今安在哉”生悲,最后由“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的解脱,达到豁然超脱的境界因而生乐;《后赤壁赋》因景美并得鱼酒而乐,游览因景而生悲,放任漂流,随意而安,终归于空。这种课堂学生锻炼了能力,他们从容自若,激扬文字,同时又在美文美景中领略了历史人物的大情怀大智慧,熏陶了自己的心性和涵养,这才是我们所要的有语文味道的课堂。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思维情感的培养、交流沟通能力的提高、奠定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活动单导学契合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越来越彰显它的无限生机与魅力。在自主学习下的语文学习中,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神采飞扬的自信的脸庞,听到了课堂上越来越精彩的自主讲评,欣赏到了很多充满灵感的出自灵魂的真实可感的习作。
汤小燕,江苏白蒲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