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始有所转向。各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高职院校对学生“能力”的理解也逐渐由专门侧重岗位技能的狭义理解转向“以人为本”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广义理解。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这固然重要,但人文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年轻一代对人生终极目标与幸福的追求。
一.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现状
最近,有人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专门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0%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目的、功用持肯定态度。但具体到阅读的作品和喜欢的作家,则呈现出极度分散状况;80%的学生对主流作家知道或熟悉,如鲁迅、朱自清、郭沫若等,或少数在中学课本里出现的作家;100%的学生在被问到哪些作家或作品对自己影响最大时,几乎都填写了当下流行的网络作家或流行作品。通过该调查我们不难看出,高职学生有阅读的需求,也懂得阅读的重要,但在传播媒体多元化的当今,传统的阅读要求和经典阅读篇目无疑已经受到严重冲击。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现状堪忧,其原因一是高职学生整体素质不高,二是高职培养目标缺少文学素养要求。
二.提高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意义
文学素养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铺垫,一个人的一生发展离不开文化积淀的滋养,特别是对于以技术培养为目标的高职学生尤其重要,意义也尤为重大。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成为生活的教科书,可以向我们展示其所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了解认识社会生活和启示生活真理的作用,它可以帮助人们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提高人生境界,帮助人们确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对生命价值做积极的思索与实践;它可以愉悦人的情感,给人以美的感受。从而使人的情感在美的陶冶中得到升华,产生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摆脱建立在物欲享受上的低级庸俗的情趣,使人们生命价值走向趋于高尚的人生追求,趋向于精神追求。对于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主要具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培养高尚人品和气节。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儒家精神的熏陶,使历代文人都具有一种文人风骨与气节,使他们的人生充满了瑰丽的色彩,乃至千百年后,仍影响着今天人们的人生追求和生命价值的终极追求。中国古代的教育主要集中于想与文学教育。在优秀的中国古典传统文化中浸染数十年的中国文人们,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般不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接受教育,增加知识,提高认识能力,而是寻求一种精神享受和情感满足,以便在一种暂时“超越”的自由境界里获得精神情感的快乐和栖息,读者在艺术境界里自由翱翔,直至物我两忘,这种潜移默化的效果可以使人怡情悦性,使人的心灵得到满足,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可以使人在长期的文学陶冶中,视野得到拓展,境界得到提高。
对文学的审美鉴赏,可以重塑人的灵魂,从而认识到生命的终极意义。使人们的心灵从庸俗超脱,达到一种新的人生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归隐田园图,创造了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孟郊《游子吟》一诗,在朴素的诗句中融入了真挚的感情,写出了人类共有的母子亲情,歌颂伟大的母爱,读后使人心潮澎湃,产生强烈的共鸣,尤其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两句千古流传,至今不衰,可见文学作品的感染作用和审美教育作用。
美的文学作品,那些流传千古的人类文明的精华,包含着历代人们对生命、对自然、对世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和情感寄托,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郭沫若、闻一多等文学巨匠,他们用自己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济世救贫的爱国热情,写出了一篇篇让人振奋的文学巨作,使精神麻木的国人认识到社会的现实,认识到寻求富国强民之道。阅读并鉴赏它们,使我们超越时空界限,与他们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生命价值所在,体会到真善美的真谛,从而使心灵和品味得到升华,达到一种对人生重新认识的境界,使每个生命个体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3、有利于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提高。人的需求必须建立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之上,两者应同时拥有。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一个人的行为正确与否、高尚与否都与他的素质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他的行为影响着周围的人,影响着整个社会。当今,由于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增强文化知识,提高个人自身素质的修养,至关重要。生活在畸形的环境中,势必形成畸形的人格,畸形的心理充斥着的未来世界。将是一个怎样荒谬的未来。
三.培养高职学生文学素养的途经
高职学生由于其特殊性,开展文学素养培养应采用立体的方式进行。高职院校应从人才培养的高度,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具体措施如下:
1、树立现代人才观,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教育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学习三种知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辅助性知识。辅助性知识是对专业起辅助或促进作用的知识,如选修课所传授的知识,其中,包括提高人文素质的文化与文学知识。从能力上讲,高职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各专业的基本技能。其中主要指在专业领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创造能力。二是自我宣传能力,或称自我推销能力。在当今的现代社会,信息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流程、最高的效率、最佳的效果影响着世界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要成为强者,这种宣传推销能力显得尤其重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定要结合时代要求,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实现人才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而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2、营造浓郁的文学学习氛围。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学生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内的文化设施、文化组织、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个高校内全体师生员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态和文化生活方式,是学校校风、学风和教风的外在表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习惯。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开办系列读书讲座,建立一些文学社团,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建设,突出大学的大学精神和理念,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还可以拓展文学素质教育的社会空间。高职院校的文学素质教育应该把大众传媒纳入自己的视野,积极主动地参与电台、电视台的节目制作活动。同时,邀请资深编辑、专栏作家、著名节目制作人、主持人,文化评论员等介入文学素质教育的设计和教学活动,在更广阔的空间发挥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
3、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文学素质教育本来就不是单靠组织传播达成其效能的。现代媒介形态的变化促使大众传媒逐渐加大其在新闻与娱乐之外的直接教化功能。目前的课堂教学或对此视而不见,或被动地跟随风浪摇摆,这极大地影响了文学素质教育的效能。要正确对待媒介形态变化对文学素质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积极利用便捷的多媒体手段,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积极采用研究式、启发式、讨论式、跨学科的专题式等教学方法,充分激活课堂,让学生的兴趣飞扬起来。由被动接受学习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由师生、教室的二维空间变为多媒体的无限空间。让学生眼到、手到、心到,把潜在的学习能力充分调动起来。根据不同的多媒体形式,采用听读赏析式、观摩速成式、参与提升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交流的自由空间,给学生推荐好的网络地址,鼓励他们到网上浏览最新的文学研究成果,发现新的文学观点,并建立博客交流平台,让学生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高芳,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