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院校的普遍开设已经有十来年了,笔者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也已经有几个年头,为了适应未来教育目标的转变,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笔者在讲授《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时,对课程现状、课程定位、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试验。笔者发现:提高认识,改进教学方法对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大有帮助。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无法指导日常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思考,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使它成为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课。
二.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是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并出现了学科大联合的趋势,许多学科在融合中获得发展,在综合中得到创新。对教学文本的解读,不能照本宣科,只重一面,不及其余,必须对文本作综合整体的关照,这种整体关照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作品本身,也不能仅仅寻找文本与社会的简单对应,而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如,神话传说、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精神趣味、风俗民情等,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
三.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一点,要求教师即要“博”又要“专”,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引入课堂,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同时教师还必须要“博”。怎样做到“博”呢?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时代性、社会性。尽管像《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作品,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祖先的笔下,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这是现代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备课和授课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教学法,将教学内容课题化,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文本内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发散,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形成小课题,集小课题为专题,实行课题式的专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我们可以将课题交给学生,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然后小组代表班上交流,这有利于双向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为了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深入的认识,我们就以杨贵妃这个中心人物为母题,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历史上有关杨贵妃的文学作品,然后跟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对比。学生找到的文学作品有刘禹锡的《马嵬》、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丽人行》,以及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通过寻找,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下一步的阅读对比打下了基础。那接下的对比,就是多角度的了,学生从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文学样式的选择、文字表达的优劣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长恨歌》以及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学生整合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2、引入朗诵和吟唱的方法
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课堂教学大胆引进朗诵与吟唱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保持学习的持久性,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理解与把握,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牢记大量的名篇名句和成语词汇,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培养语感和语言技能,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下笔如有神,出口成章。文学的教化不是理性的说教,而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通过心灵的沟通来感染人。运用朗诵、吟唱的教学方法,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人文精神,直接提高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成德,激励和焕发学生的青春理想,培养志趣高雅、气质完美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做法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不时给学生播放各种大型古典诗词的朗诵、吟唱音乐会等节目,以及名人、名家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的录音、录像带等,供学生进行观摩欣赏,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教师自己率先垂范,努力掌握朗诵、吟唱的方法与技巧,并能熟练地表演一些作品,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鼓励学生放下包袱,克服害羞和畏惧心理,同时还可以教学生一字一句的朗诵和吟唱,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并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热情的引导、鼓励和辅导之后,就可以要求学生直接“下水”,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作品,模仿名人、名家的声音、语调、动作和表情等,直接进行模拟训练。同时,还可以对照别人找差距、补不足,认真地加以琢磨和体会,以便尽快提高表演能力。“重在参与”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为了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笔者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鼓励和动员,而且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对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奖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常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朗诵和吟唱,并相互指出其优缺点,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改进提高。
3、注意学习方法的介绍
学习方法格外重要,教学中注意把学习方法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以理论规律加个案分析的模式,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教师无论怎么努力,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自己去攫取。因此笔者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这样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改变,必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与此同时,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在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相对薄弱、人文课程开设较少的情况下,大学语文课程肩负起了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中,必须牢牢握住“文化”这根主线,打破学科界限森严、各自为政的局面,让学科之间、知识之间建立起共融的结构关系,以适应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扩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智慧,以培养大学生长远的战略眼光、未来意识和整合知识的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性,注意课堂教学和综合考评的科学性。只要我们以满腔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脚踏实地,勤奋工作,锐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取得更好的成绩,让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大部迈上新的台阶。
蒋重母,苏州科技大学中文系讲师,上海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邓海霞,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讲师,苏州大学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