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景,了解长江。(播放《长江之歌》,渲染气氛。)
二.引用古诗,导入新课。(长江三峡是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上最神奇、最壮观的一段峡谷。它由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组成。西起白帝城,东至宜昌市,全长193公里。三峡的山和水,千姿百态,吸引无数的文人骚客,写下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南朝梁萧绎有“树杂山如画,林暗涧疑空”;唐朝陈子昂有“古木生云际,归帆出雾中”;唐朝诗圣杜甫有“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唐朝诗仙李白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万丈赤幢潭底日,一条白练峡中天”;明代吴本泰有“云开巫峡千嶂出,路转巴江一字流”;清代孙原湘有“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三.细品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试读。(要求学生订正不正确的读音。)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课本下的注释,扫除字音障碍。
投影:曦(xī)阙(qué)嶂(zhàng)属(zhǔ)
3、教师再次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学生跟读。
四.品读赏析,突破难点
1、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译一段)
2、请同学们归纳重点词语。(按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归类归纳,用投影仪显示。)①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②词类活用:奔:动词作名词,指奔驰的马。例句:虽乘奔御风。湍:形容词作名词,指急流。例句:则素湍绿潭。清:形容词作名词。指清波。例句:回清倒影。霜:名词作动词,指结霜。例句:每至晴初霜旦。
3、引导学生简单叙述归纳作者写景的思路。
作者先总写了三峡的山势,再写了夏季三峡的水,再写了三峡的景色,最后写了秋天三峡的景色。
4、品读课文,学生领悟三峡总的特点及四季不同的特点。(投影)
总特点:峰峦绵延不绝,山势雄伟峻拔。
夏季:水势迅疾凶猛,奔御风不及也;
春冬:景色秀丽奇绝,清荣峻茂趣味;
秋季:高猿长啸凄凉,空谷传响久绝。
5、突出重点,学生理解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相结合。
①正面描写:“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迭障,隐天蔽日。”体现了山恋绵延,山势高峻。②侧面描写:“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突出山高。③生动写实:写“湍”用“素”;写“潭”用“绿”;写“柏”用“怪”;写“泉”用“悬”;写春冬之时,则用了“清峻”四字,精练之极。④形象夸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水势疾速。(小结;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写实与夸张相结合,使文章摇曳生姿,景色形象逼真,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讨论归纳,解决疑点
1、学生分组讨论:“作者在写景中渗透了什么样的感情?”(提示:体会关键词“良多趣味”。)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教师点拨。高明的作家,总是在景物的描写中,注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因而写得情真意切、情景交融。文中的“良多趣味”实实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清荣峻茂”四个形容词,修饰的对象是什么?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学生回答讨论结果,教师点拨。
六.拓展探索,布置作业
1、拓展探索。
①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说一说你最喜欢的山水。
②古人云:“学则须疑。”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文章中有疑问的问题提出来,写在小纸条上,共同讨论解决。
2、布置作业。
①三峡风光无限好,三峡风光说一说。(口语训练)
②写出三句描写“长江”的古诗词。(积累训练)
③描写你最喜欢的校园一景或家乡一景。要求仔细观察,写出特色。(写作训练)
④课外观看《话说长江》。(拓展训练)
赵花丽,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