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作文虽言之有物,但言而无序。其主要原因是,构思缺少基本的方法。因此,结合范文,学习一点构思的技巧,不仅有助于学生安排好全文的整体布局,而且有助于学生表达丰富的感情。
一.指导学生运用“小中见大法”,升华主题
“小中见大”即从繁多的生活事件中,寻找感人的一点。这一点可能是一个含义深刻的事件,也可能是一位令人可敬的人物,还可能是一幅美好的生活画面。运用以小见大的构思方法,关键在于“小”。体现“小”的这一点,首先必须是作者的动情点;其次,这一点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思想容量。以小见大的“大”,一是立意要深刻,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生活的本质;二是要有新意,或自得之见,或自我之情,以取得小事寓宏旨的效果。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月光启蒙》。本文主要写了在夏夜的月光下,母亲给孩子唱歌谣和童谣,为孩子讲故事和说谜语。事情微乎其微。但是,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却很深远。细读文章的结尾:“……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在作文指导中,要将文本阅读与写作技巧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文本阅读中吸取营养。除此,还应以优秀的作文叩开学生幽闭的心扉。如,《新课程》期刊社编辑出版的《考场作文》2010第2期中的《感受心灵之美》,本文作者抓住爸爸的脚受伤这件身边小事,铺陈开来,记叙了爸爸排除路边玻璃碎渣的过程,真实地表现了爸爸美好的心灵对自己的教育与影响。请看下面的描叙:“(父亲)走到污水凼边,挽起衣袖,把双手伸进污水。只见爸爸猫下腰,仔细认真地在水田里摸来摸去……”这种事件在有些人看来是反常的,但正是这种“悖常”的行为,表现了人物的高大的形象。
二.指导学生运用“设置悬念法”,吸引读者
设置悬念,可以激活读者期待的心理,牢牢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我国古典小说常常在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以“且听下回分解”或“暂且按下不表”而嘎然而止。这是设置悬念中的穿插法。但更多的见于文章的开头,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常用倒叙。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文章开头写道:“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了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异的景观呢?这一悬念在读者心中回荡。读到文章的后半部分,读者才恍然大悟:“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松枝反弹),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下来。”从而,揭开了谜底。这种设置悬念的构思方法,能较好地凸现文章的吸引力,是调动和保持阅读兴趣的有效手段。
习作例文《令人向往的……》,开篇写道:“刚进教室,我就听到几位男生在窃窃私语。‘王亮,你看黑板上的通知!’同桌高风大声嚷嚷道。我循声望去,只见黑板上歪歪斜斜地写着:‘今天下午放学后,全体女生留下开会,有令人向往的事情商量。’一看,便知是班长的笔迹。令人向往的事情,还不许男生参加?”读到下文,才知道女生要去男生的寝室检查卫生,收拾男生那脏兮兮的袜子。这篇文章的开头,使读者疑窦顿生。从而,显示了作者精巧的构思。
三.指导学生运用“正反对比法”,彰显特点
对比是一种表现手法,也是一种构思的技巧。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矛盾,显示差异,彰显特点。对比,可分为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两种形式。纵向对比,即同一对象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环节的对比;横向对比,即不同对象彼此比较,显示不同的特点。
以横向对比为例。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读礼貌》,为了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的道理,作者在构思中巧用对比之法,看牛皋:他在马上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小校场哪里去?”再看岳飞:他先离蹬下马,然后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这里,同样写问路,结果迥然不同。作者正是通过不同对象的彼此比较,显示出人物的鲜明的个性特点。从而,凸现了岳飞的礼貌待人的高尚人格。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他是位性格 的人》时,引导学生以正反对比的构思方法,以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例,要写一个粗中有细的人,可以先写他“粗”的一面,转而写他“细”的一面,在别人都意想不到的地方,但他却想到了,且很周到。从而,在对比中,突出人物粗中有细的个性特点。这是一种纵向对比的构思方式。
四.指导学生运用“误会构思法”,激起波澜
误会构思法,即利用生活中发生的误会来构思故事情节。这种构思法可以形成矛盾冲突,激起生活的波澜,凸现人物的性格。从而,使文章曲折有致,波澜起伏。
如,习作例文《爸爸的秘密》。文章先描写了“我”发现爸爸的秘密后的态度变化:“暑假的一天,我在抽屉里发现了一本爸爸的记事本。信手一翻,一行小字映入我的眼帘——菲菲生日,9月6日。旁边有这样一个名字——李菲倩。那一定是个女性!她是谁?爸爸为什么称她为‘菲菲’?我继续往下看,发现在一段不长的日子里,爸爸还两次去过‘菲菲画室’……我猛然惊呆了。”随着情节的发展,最后终于真相大白,原来那个“菲菲”是位七十开外的老妇人。因为爸爸是位热心的医生,多次上门为她看病,所以记下了两次出诊的日期。这种“误会构思法”除了显示爸爸的善良与谦逊、热心与负责外,还突出了爸爸在“我”心目中的分量的巨大变化。
五.指导学生运用“捕捉形象法”,以物喻人
捕捉形象法,即用一个和人物的性格、思想相似的物来借喻人物,谋篇布局。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取得构思巧妙的效果。只有对现实生活中的景或物有了自己的感受,才会将景或物化为文章的主体形象。必须指出,景物形象与人物形象间要有一定的相似点、联系点。这种相似点主要是本质内涵上如精神、品质或追求上的相似。只有如此,才能使文章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刻的内涵。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文章通过父母间的互相关爱的平凡小事,表现了爱的纯洁与无私。作者的构思就是捕捉了茉莉的形象,以茉莉的“平淡无奇”、“洁白纯净”来寓示父母之爱的纯洁与无私,坦诚与真挚。
如,习作例文《小树长大了》。文章构思的特色是将小树的生命流程融入自己的成长历程,通过对小树的理解引申到人生的体悟。在小树生命之初,作者崇拜着赋予一切生命的时间,认为自己应该像它那样卓尔不群;但当小树颓然扑到,生命不期地结束,作者又感到时间流逝的无情,因而心情黯淡;然而随着一天天成长,作者又逐渐认识到了时间可贵和平凡与卓越的关系。作者的成长正是在渴求卓越——信念受挫——把握时光的一步步前进中走向成熟。这样的构思,符合即将进入中学学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写出了自己在成长中的真实感受。运思谋篇中,“小树”就是作者所捕捉的“形象”,小树的成长过程中的坎坷经历也喻指个人在成长中的不幸与曲折。
综上所述,作文构思的方法花样翻新,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思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构思的方法的指导,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注意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学生的写作就能如鱼得水、乘奔御风。
陈英,教师,现居江苏海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