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84

[ 冯晓琴 文选 ]   

学生习作创新的教学策略

◇ 冯晓琴

  对小学生来说,习作“创新”肯定与专业人士的创作有着本质区别。它是指小学生在习作中“点点滴滴的新尝试”。所谓“点点滴滴”就是指学生在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的局部的或微小的求变求新,不是“整体面貌”的“焕然一新”。所谓“新尝试”指小学生在习作中所表现出的与自己以前或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一.创新的前提
  1、创设松宽氛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
  2、树立创新信心。童真即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我们应珍爱童真,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允许出错,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从而达到了发展与创新。
  3、尊重学生的心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教材中还就学生习作做出了导向: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实际上,这里强调的是教师尽可能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也许那种充满童趣,成人无法体会或感受到的童真、童心、童乐、童语,对于教师来说是那样的浅显而直接,但我们要认识到:这是习作者主体的真实反映,如果教师横加指责,必然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从而抑制其个性的发展。
  二.创新的来源
  1、深入生活。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社会的丰富多彩,从中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的积累,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2、放飞想象。让学生大胆地放飞想象,鼓励学生创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在平时的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广征博采、丰富的表象和广阔的知识是创造想象的必要条件
  三.创新的方法
  1、从不同的角度。从不的角度,不同的渠道来引导儿童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世界来,在“无的放矢”中,让天真得以流露,让童趣充分展示和再现。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尝试新的角度,新的体裁,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2、从不同的方式。教师指导学生训练时,在充分发挥课本上的听说训练作用的同时,将作文训练的内容向生活延伸,向不同的学科延伸。教师要善于设计有利于个性发挥、张扬的多种训练方法,不断强化、巩固学生个性的形成。
  3、从不同的类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不同喜好,让学生有权选择自己“乐于采用的训练形式”,通过多样化、多渠道、多类型的训练,不仅满足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同时在表达中使自己的个性得以发挥。
  4、从不同的方法。⑴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全体参加者畅所欲言,既互相启发,又互相修正,集思广益,使答案或解决办法臻于完善。⑵定势打破法。即向学生提供某种“功能固着”和“习惯定向”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达到问题的正确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克服定势消极影响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创新的评价
  对学生作文质量的评价,这种评价不能单看学生的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结构是否合理,更要重视是否有创新性。现在,我们课题组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已经达成了这样的共识,第一,写真话的作文就是好作文,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作文说了真话,就已经迈出了作文创新的第一步。第二,作文中有点滴创新就是好作文,为此,我们专门制定“化整为零”的成功作文激励法,我们的做法就是可以由学生作文局部的创新而给作文打高分。
  
  冯晓琴,女,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学生习作创新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