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委曾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是“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提高国民素质”,其中又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中小学、师范院校要继续把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提高语言文字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无疑给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加明确的任务,这一任务包融了语文教育的全部内涵,形成了教学中的两个基本着力点,亦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个性特点表现和落实在作文教学之中。作文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这一中介来表达作者的生活和情感,其基本任务就在于把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促进学生学会做人这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统一起来,使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能切实地促使学生更好地做人和发展。因此,语文素质教育中的作文教学应将“人”和“文”有机统一起来,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使作文真正成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明确提出“做人——作文”的教学原则,是因为现今的作文教学中“人”与“文”严重分离。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与素质教育不协调的倾向:一是成人化倾向,用成人的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改造学生,造成世故习气抹煞和压倒纯真童心的局面,作文中的虚假成风和套话空话盖源于此,并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二是模式化倾向,把作文法则和合格作文模式化,并要求一无例外地遵从,这就造成了共性规范对个性自由性和独特性的湮没与压抑,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保护和激发、引导;三是凝固化倾向,即把作文模式变成僵硬的样板,运用各种方式向学生强制灌输,让学生摹仿样板,不允许更改不鼓励学生灵活创造,结果是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扭曲了他们为人的心态;四是知识化倾向,把作文教学搞成了作文知识的不断累积,偏离了作文课的性质和目的,造成了知识记忆对能力培养的排挤;五是繁琐化倾向,这不仅表现为知识的繁琐,也表现为作文教学操作上的繁琐,结果用大量冗余的信息占据了学生的时间和头脑,妨碍对必要知识和相关信息的理解和贯通,也不利于作文能力的培养。上述倾向造成的后果,是使学生感官封闭、想象滞涩、情感压抑、自我迷失、活力萎缩。学生作为人的这些因素如不解放,就不可能在科学的作文活动中进一步激活并得到培育。“做人——作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意图就是要通过解放人来解放文,以解放文来解放人,使文为人发,人以文立,以便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活力和创造精神。
所以,我们改革作文的第一要着不是技巧的先行训练,而是培养一种正确的写作意识,在弄清“为什么写”的前提下再说“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应当引导学生以整体的生命投入生活,关注生活,激发欲望,抒写自己;让他们明确写作是为了记述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作的目的是为了熔炼和培育自己多方面的做人素质;让他们养成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习惯。在这个基础上再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让他们把真话说得更准确,把真事写得更生动,把真情抒发得更感人,从而使做真人的质量更高。
“做人——作文”教学力求在作文教学中摒弃原有的消极因素,把中小学生的作文从成人化、模式化、凝固化、知识化和繁琐化中解放出来,弘扬作文活动的主体生命精神。为此,“做人——作文”教学要以高扬作文主体(包括教与学双方)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原则。在作文教学活动中,这一根本原则要通过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的活动来实现,因此,可以说,生命化、生活化和生态化乃是“做人——作文”教学活动的三个具体原则。
所谓“生命化”,就是要还作文以生命活动的本来面目,使之与主体的生命存在本身合一,重视生命的综合性和整体性。主体性存在和表现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作文活动作为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生命的律动,既是生命整体活动的结果,又作用于生命的整体。人总是要表达欲望的,如果该表达而没有得到表达,压抑于心,情动于中而不能形于言,便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使人的生命过程出现不和谐、不畅适。作文教学应当注重这种生命化的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欲望,实现生命的需求,并在表达中渗透自己的做人原则、是非观念、个人修养、文化品格和审美意趣等多种因素,让写作成为生命的真实写照和享受生命的方式。人是有生命的人,文是洋溢生命精神之文,这才能真正做到“人”与“文”的统一。
所谓“生活化”,就是把作文与学生的生活本身统一起来,使作文不仅从生活中吸取动力和原材料,而且是对生活的表现和思索,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需要。正确认识生活与作文这一基本关系,是端正学生作文意识,使作文走上正路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这充分说明提高写作能力是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而我们这里的生活化原则主要指对学生写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方面所需要的写作能力之外,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在写作中做到审题生活化和取材生活化这两点,对某些文体还要求语言生活化,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圈内确定写作的方向、内容和形式,做到作文从生活中来,进一步实现人、事、情、文的真正统一。
所谓“生态化”,就是要用生态意识来指导和组织作文活动,使作文活动有助于对学生人格形成的生态调节。面临世纪之交,人类理性已在呼唤生态文明,并提出“生态人”的做人目标。“生态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 的新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的观点、理论和感情的总和”,生态化作文教学则是抓住了生态意识的灵魂并将其引进作文教学之中,这种作文教学的核心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共同发展,并使整个作文教学成为共谋发展而且十分和谐的“生态圈”。它要求老师和学生必须树立生态教育的意识。教师要使作文教学的过程、内容和方式变得和谐起来,以此为基础,使作文教学与语文教学和整个教育系统和谐协调,并善于利用作文以外的其他因素推进作文教学的实效。力求启发学生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联系起来以求得和谐发展,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作文”和“做人”放到集体或整个大自然中来衡量,以吸收集体和自然的智慧与灵气,求得“做人”和“作文”的双重发展。要实现作文活动的生态化,就必须自觉树立包括整体和谐意识、多样性导致有序优化的意识、边缘优势效应意识和互补共生的综合进化意识在内的生态观念。
生命、生活和生态都是综合的动态的过程。因此,“做人——作文”教学十分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展开与推进,使作文活动真正成为主体精神逐步展现和发挥的生命过程。通常的教学,往往“直奔主题”,重视的是对知识结论的接受而不甚注意教学活动过程本身的教育功能。“做人——作文”教学,要把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的,开发和培育学生潜能,引发和吸引学生兴趣的过程,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本体的动态展开和自然推演。在这个过程中,审美与教化、同化与顺应、享受与发展融为一体,生态优化得以实现,生态作用得以发挥。是否重视和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做人——作文”教学的动能与目标能否成功实现。在这个意义上,过程设计和运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
张小燕,教师,现居甘肃通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