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中语文教师总是抱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素质竟然差到连什么是“主、谓、宾”都不知道,更别说“定、状、补”了。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你若问高一学生这个问题,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倒装句”。至于什么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句,大都是一头雾水,一脸茫然。其实,静下心来好好深思一番,这跟学生素质差不差并没多少关系,而是现如今的语文淡化语法教学甚至不教语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语法教学现状管窥
带2007届高三毕业生之初,在讲到几个较难理解的文言现象时,师生间展开的这一段真实对话曾引发了笔者深深的思考:“老师,我们对于语法都不懂,你能跟我们讲一讲吗?”“什么呀,初中你们不是已经学过了吗?”“哪有!初中的老师告诉我们说,到高中,老师会跟你们说的,可是到了高中,你们又说初中老师已经讲过的呀,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我们语法知识的缺失啊。”
去年下半年,区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评比在笔者学校开展,笔者作为参赛选手之一,上的是《劝学》。怎样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既要完成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又要落实重点字词句,以更好地完成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呢?考虑到这是初高中衔接时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的文言功底究竟如何,不甚清楚,也基于对初中语法教学现状的估计和担心,于是笔者致电同学询问了这样一个问题:相关的名词作状语、宾语前置等特殊文言现象要跟学生讲吗?”她的回答是:“不要,千万不要!因为现在初中完全淡化了语法教学,大多数教师连提都不提了。你如果跟学生讲这些内容的话,他们听不懂,你硬塞给他,只能透露出“满堂灌”的弊端。而且这个话题一旦打开,不是几分钟时间所能说得清的”。依她所言,笔者在上课时就避开了这些内容。没想到,其他老师也大都是“避之唯恐不及”!
由此,中学语法教学的现状便可见一斑。语法教学的淡化与缺失,在教学中的影响也似乎已经积重难返。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语文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日益下降等现象与此无疑有着莫大的关系。
二.语法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1)语法,让文言教学事半功倍。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并梳理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应有的语法知识。因为这些内容,离开语法的分析往往会寸步难行,而有了语法知识的支撑往往会事半功倍。
比如:当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修饰时,该名词活用作动词。根据这条规律,我们可以判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一句中的“齿”活用作动词,因为其前面是副词“不”修饰,在这里是“引为同列”或“视为同列”之意。“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的“水”,因为其前面的“能”是能愿动词,所以这个“水”必定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是“游泳”“游水”之意。
(2)语法,让文言难题迎刃而解。
中学老师不讲语法,显然有其功利性的思考,认为语法现在已经不考了,那想当然就可以不教了。事实上,只要我们把近几年会考、高考的试卷拿出来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语法不是不考,而是暗考,不但没有被舍弃,而是在无形中更强调学生将掌握好的语法知识加以活用了。
比如:2008年浙江卷文言文阅读第2题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D项,“与刘宾客齐名”的“与”和“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的“与”同义,都是介词,是“和,跟,同”之意。但如果我们设想把此项中的第二句替换成《赤壁赋》里“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那么从意义上讲,都可以解释为“和,跟,同”,但是细细一想,前一个是介词,后一个却变成了连词。他们的区别就在于介词是有偏向的,前后不能随便换顺序,而连词前后顺序互换是不影响意思理解的。如果语法教学未涉及此,恐怕很多学生都是无法判断它们的不同的。相反,如果有扎实的语法知识和良好的语法直觉,那么学生即使不知其义,也能轻易地得出答案。
(3)语法,为“文”“言”和谐预留时空。
纵观当前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众多老师都十分热衷于对课文字词的诠释和各种文言现象的归纳总结,而对于文章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思想内容等则是无暇顾及以至于轻描淡写甚至弃而不谈。这种重“言”而轻“文”的处理方式,不仅会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散失殆尽,而且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抵触情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言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试想,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特殊文言现象”这一所谓的“重点内容”所束缚,而不对文本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加以挖掘的话,那又怎么能够引领学生吸纳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相反,如果学生有扎实的语法知识作支撑,那么我们就可以大胆地将文言现象的梳理交给学生,让他们养成课前课后思考积累的好习惯,上课时自然就可以适度跳开这一苑囿,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引领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浸染”。
三.怎样教语法才更有效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应如何“精要、好懂、有用”地开展语法教学呢?笔者认为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选准适当的时机。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因为没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如果我们对他们讲太多太系统的语法知识,反而会弄巧成拙。而等到了高三复习的时候再去讲语法知识,又未免为时过晚。因为这样会让学生丧失很多课堂学习积累经验并反复验证语法规律的机会。而对于教师而言,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反复讲相同的问题,这样难免有既繁琐又费力之嫌。因此,选准适当的时机是语法教学成功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在高一文言文上过两篇文章之后就去讲语法,绝对是一个不错的黄金时机。当然,如果我们对初中的语文能够更多一些了解,并以学生学过的文句为例,那么就完全可以在教学高中第一篇文言文之前去教语法。
2.把简单的知识讲透彻。吕叔湘先生说过:“不能把一切语法知识都拿来讲给中学生听,没有这种可能,也没有这种必要。要选择重点,首先是最基本的情况,其次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因此,适当地选择把简单的语法知识给学生讲透彻讲明白,争取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实效,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学生能够把学过的例子理解透彻,打下坚实的语法基础,那么在以后的学习中,自然能够举一反三,也就少了许多畏难的情绪。笔者在上了《劝学》和《师说》之后,就仅以这两篇课文中的句子为例,把碰到的语法现象给学生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3.将现代和古代汉语语法融会贯通。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能学以致用,因此,“要把语法教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融会贯通起来去讲解,将会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可以先选择性地例讲现代汉语中词类的特征、功能及其划分方法,再过渡到其在句子中所承担的职能和句子成分的划分,最后落脚于文言句子的句法分析这一核心点上来,然后过渡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特殊文言现象就显得倍加轻松自在了。因为有意识地渗透了古代汉语的语法知识,在接下来上《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时,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对课文中的特殊句式进行梳理,学生居然也能说出像“凌万顷之茫然”“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这样的定语后置句,而对于“而又何羡乎”这样的宾语前置句,自然不在话下。
4.精选有针对性的练习加以巩固。为了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来处理学习中的问题,课后,精选有针对性的练习给学生加以巩固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环。当然,练习的选择并不在于理解文章意思层面的题目,而在于精心筛选那些注重对语法结构进行考查的题目,因为它们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对语法直觉的培养。笔者就曾有过将高考试卷中跟语法有关的题目筛选过来给高一学生有意识地加以活用的实践。因为针对性强,学生做起来自然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的。这样一来,学生们的成就感一下子就强起来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涨了。
新课程标准这样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试想,如果学生连最起码的语法知识都不懂,那么他们要想通顺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绝对是有难度的。所以,新课程标准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不能淡忘语法教学。语法教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语法教学不仅不能丢,更要让它成为文言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而加以重视强化。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法,是文言文教学的金钥匙。
陈羽羽,教师,现居浙江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