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37

[ 王玉栋 文选 ]   

文言文同义连文误释现象拾零

◇ 王玉栋

  同义连文是中学语文文言文教材中一种很普遍的现象。所谓同义连文,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对此,前人早就注意到,称之为“重言”、“连言”、“复语”、“连文”、“复词”、“语词复用”、“两字一义”、“连语”等。古今学者虽然在提法上很不一致,但是都认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连用后一般合为一个意义,作用上相当于一个词,在表达上起到强化语义文势的效果。有的语文教材在解释时,由于对其特点把握不够而导致误释的现象不时存在,表现在要么把同义连文处理为一般词组,要么把非同义连文处理为同义连文,下面举例说明。
  曰以为《史记·陈涉世家》:“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有的教材不明“曰以为”系三字同义连用而致使句读亦误,在“曰”后逗开,将“以为”属下句视为说者自言,殊不可解。不仅如此,以前的学者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金人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史记辨惑》谓不当用“曰”,清人张文虎《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以为“曰”是衍文。
  按,“曰”亦为“说”。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以,犹谓也。”“为,曰也。”三词同义连文,“以”亦为“说”义。此种用法亦非偶见,又如:
  (1)《史记·三王世家》:“臣青翟等窃与列侯臣寿成等二十七人议,皆曰以为:‘尊卑失序。’”
  (2)《吕氏春秋·行论》:“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高诱注:“纣听妲己之曰以为不好,故醢梅伯,脯鬼侯。”
  (3)《汉书·蔡义传》:“光闻之,谓侍中左右及官属曰以为:‘人主师当为宰相,何谓云云?此语不可使天下闻也。’”
  借第令《史记·陈涉世家》“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第令”,教材注为:“即使仅能免于斩刑。第,仅。令,使。”
  按,“第令”与“借”系同义连文。“第令”与“借”同义,义同为“即使”,如《史记·吴王濞传》:“今大王与吴西乡,第令事成,两主纷争,患乃始结。”
  同义连文以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甚至相类的词并列连用较为常见,三字同义连文的现象也不少见,如《史记》中:
   1.转输运粮,未见休时,此天下之所共忧也。(《平津侯主父列传》)
   2.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高祖本纪》)
   3.汉家有正法,王犯纤介小罪过,即行法直断耳,安能宽王。(《三王世家》)
  “曰以为”、“借第令”误释,是由于对三音节同义连文的情况了解不够。
  频烦 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中“频烦”,有的教材注释为“频烦,犹‘频繁’,连续多次。”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和《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工具书也作同样处理。
  按,这里的“频烦”同样为同义连文,表“忧劳”义,作动词用。又如:
  (1)《晋书·庾亮传》:“沐浴芳风,频烦省闼,出总六军。”“频烦省闼”即“忧劳于禁中或宫中”。
  (2)江淹《萧骠骑让太尉增封第二表》:“频烦紫渥,绸缪璇命。”
  (3)《北史·卢贲传》:“及总百揆,频繁(通烦)左右,与卿足为恩旧。”两句中的“频烦(繁)”都是“忧劳”的动词用义。从全诗来看,《蜀相》中“频烦”不表示频度,因为“三顾”已含有“连续多次”之义,更重要的是,从律诗颈联要求工整、讲究对仗的角度来看,“开济”意为“开国、辅佐”,“频烦”与之相对,也应是动词用法。教材“频烦”当注释为“忧劳”。
  怅恨《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中“怅恨久之”,有的教材注为:“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怅,失望。”将“怅”释为“失望”。
  按,恨,《说文解字·心部》:“恨,怨也。”“怅,望怨也。”二者本义同,“怅恨”,系同义连文,义为“遗憾、不满”。又如:
  (1)(晋)刘琨《答刘谌书》:“天下之宝,固当与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怅恨。”
  (2)《新唐书·敬晖传》:三思浊乱,晖每椎坐怅恨,弹指流血。
  (3)(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暗想当年,节物风流。人情和美,但成怅恨。”
  已遂 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已遂述数行,一以自存,一以与僧。”中“已遂述数行”,有的教材注为“已经写完了几行,这是写完文章的谦虚说法。遂,完成。”
  按,已、遂,系同义连文,义为“随后、就”。又如:
  (1)《史记·苏秦列传》:“燕质子为谢,已遂委质为齐臣。”
  (2)《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骠骑将军出北地,已遂深入,与合骑侯失道,不相得。”
  “频烦”、“怅恨”、“已遂”误释,是由于用常用义取代非常用义。
  问讯《桃花源记》“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的“问讯”,有的教材注释为:“问讯:询问消息;讯,消息。”郭锡良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也作此解释。
  按,“问讯”在魏晋南北朝时已凝固为一个词,《尔雅·释言》:“讯,言也。”郭璞注:“相问讯。”而不再是一个词组,义为“打听、询问”或“问候”。表“打听、询问”义,如:
  (1)《抱朴子·内篇》卷十一:“有仙人行经过穴,见而哀之,具问讯之。”
  (2)《六度集经》卷一:“远国梵志,闻王好施,济众生之命,远来归穷,于树下息。俱相问讯,各陈本末。”
  (3)《搜神记》:卷十七:“数里,逢一人,相问讯已,因说向者事变如此,今相得为伴,甚欢。”
  表“问候”义,如:(1)《世说新语·方正篇》:“孔君平疾笃,庾司空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为之流涕。”(2)《世说新语·简傲篇》:“王子敬兄弟见郗公,蹑履问讯,甚修外生礼。”(3)《颜氏家训·风操》:“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武帝目送之曰:裴之礼不死也。”
  联系下文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句,“问讯”当注释为“打听、询问”。
  “问讯”误释,是由于将同义连文看作了词组。
  故老 李密《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中的“故老”,有的教材将其视为同义连文,却注释为:“故老:指年老而有功德的旧臣。”
  按,“故老”,《汉语大词典》收有三个义项:(1)“元老;旧臣”;(2)“年老而见识多的人”;(3)“前朝遗老”。如果考虑到李密先前仕蜀后来仕晋的身份和文中“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的年龄交代以及上有祖母需要侍奉的处境,这里的“故老”应注释为“前朝旧臣”为确。
  锄耰 贾谊《过秦论》中“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锄耰”,教材注为:“古时的一种农具,似耙而无齿。”
  按,把“锄耰”当作一种农具,作同义连文处理,不妥,“锄”、“耰”当为两种农具。锄,《汉语大词典》:“锄草翻地的农具。”用例如:
  (1)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元好问《薛明府去思口号》:“旧日逃亡屋,镰锄色色新。”
  耰,《汉语大词典》:“农具名。状如槌,用以击碎土块,平整土地和覆种。”用例如:
  (1)《庄子·则阳》:“深其耕而熟耰之。”
  (2)扬雄《长扬赋》:“使农不辍耰,工不下机。”
  “锄”、“耰”连用,用作同义连文,常泛指农具或借指耕作。如:
  (1)王安石《独卧》:“谁有锄耰不自操,可怜园地满蓬蒿。”——泛指农具。
   (2)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果然又羁絷,不得锄耰归。”——借指耕作。
  《过秦论》中,“锄耰”、“棘矜”与“钩戟”、“长铩”两两相对,“钩”、“戟”指两种兵器,“锄”、“耰”亦当指两种农具, “锄耰”当作词组处理。
  鸷鸟《离骚》中“鸷鸟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鸷鸟”,教材注为:“雄鹰和凡鸟不能同群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鸷,凶猛的鸟,指鹰、雕等。鸟,这里指一般的鸟。不群,不合群。”
  按,这里,教材将“鸷鸟”理解为“鸷”与“鸟”,是把“鸷”也当作了一种“鸟”,二者系同义连文,不确。“鸷”,在古书中只是作为一个表达“勇悍凶猛”义的形容词来使用的,如:《礼记·儒行》:“鸷虫攫搏。”郑玄注:“鸷虫,猛鸟猛兽也。”《后汉书·吴汉传》:“其人勇鸷有智谋。”李贤注:“《广雅》曰:‘鸷,执也。’凡鸟之勇锐、兽之猛悍者,皆名鸷也。”
   而且,古书中“鸷”与“鸟”连用均表示刚烈猛悍之鸟,“鸷鸟”是一个定中结构的复合词,如:
  (1)《孙子·虚实》:“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2)《文子·上德》:“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鸟不双。”
  (3)《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鸷鸟之击也,必匿其形。”
  “故老”、“锄耰”、“鸷鸟”误释,主要是由于忽视上下文制约作用而将非同义连文当作了同义连文处理。
  
  王玉栋,山东青岛经贸科技学校教师。

文言文同义连文误释现象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