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51

[ 周保萍 文选 ]   

袁宏道游记小品中的适世思想

◇ 周保萍

  袁宏道是公安派代表人物,其游记小品坦率地流露自己的真性情,闪烁着灵与趣的光芒。而指导着这些作品写作的,则是作者的思想主张,“适世”思想贯穿着他的作品。
  他的游记小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清新流畅,整体上蕴着情,透着灵气。袁宏道写山水,不仅仅是用一幅美丽却空洞的风景画,而是变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精灵。作者在山水中悠游,山水便不再是山水,而成了他的朋友,他的恋人,任秋访先生在《袁中郎研究》一书中幽默地说中郎对于山水“似乎是他同大自然在谈恋爱”。山水之于他,是情趣也是寄托。他矛盾复杂的思想与追求在作品中赤裸真实的表现出来。他在《吴山》中说:“余最怕入城。吴山在城内,以是不得遍观,仅匆匆一过紫阳宫耳。”对官场喧嚣的厌恶使他不敢入城观赏吴山,这不是矫情,而是真情,但他却又有对丽人如云的艳慕:“舟中丽人,皆时妆淡服”,汗透重纱如雨“至是日极矣”。他的作品,是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果,作者把矛盾的身心感情投入山水中,也是享受生活,袁宏道的适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避世”,他对许多现实问题逃避不问,追求感官的愉悦与心灵的舒适,是旷大,却又可悲。他对山水的爱,不是纯洁的,他消极避世,只有在游乐中才能得到欢乐,他在做官时,常利用闲暇时到处游历,官场的黑暗愈加突出自然地纯美,他对山水的爱慕是建立在一种相互比较的基础上的,他的山水记事优美动人,但这中间也可以嗅出一点自欺欺人的世俗的繁华。青山白石,幽花美箭,能供人目,不能解人语;雪齿娟眉,能为人语,不能善人意。盘桓未久,厌离已生。“(《陶周望祭酒》)袁宏道毕竟只是“适世”而不是“出世”,他还没有达到不食人间烟火的境界,他所要求的仅仅只是让身心得到最舒适的发展而已。
  袁宏道的游记小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他描写的景物突出的是个性,而不是形式美的总和。对于不同地域的景观有不同的描写,对同一地域的不同景观也有个性的区别。如同在西部地方的华山嵩山风貌相异,同在吴地的上方与虎丘也有不同的面貌,这体现了作者的热爱之情故能观察入微但又何尝不是作者张扬个性,任意适意的思想在作用呢?自然山水固然是大自然的产物,但他们不仅仅是自然地体现,也具引发人们社会性思考的能力。袁宏道不仅仅描写美也抒发议论,表现他的思想,如针对“灵岩”西施的传说发表了对女色国的怀疑:“夫齐国有不嫁之妹,仲父犹云无害霸;蜀宫无倾城之美人,刘禅竟为俘虏,亡国之罪,岂独在色?”能发出这样的疑问;与作者追求个性自由无关,作者不喜束缚,所求这惟“适意”二字而已。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岂不是“适世”思想的体现?
  袁宏道的游记小品的表现方法很少受到固定模式的束缚,富于创造性。他不喜欢从位置、顺序等一些表面的东西来表现景物的特点,而是以自己的体验,经过艺术的加工,形象的概括勾勒出景物的神髓,这无疑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价值取向等因素。如《游盘山记》对盘山的艺术“抽象”是:“外骨而肉肤。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虎之林;中肤,故果繁。”杰出的作家会学习千人的优秀,但不会墨守陈规,不思前进,袁宏道的小品在大量的艺术“抽象”中时时会插入较为具体、细致、动态的描写,这往往是根据作者的审美情趣的特殊需要。袁宏道的这些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要求,闪烁着他的思想光点。把“适意”运用到作品中达到了情与景的完美结合。
  当然,这种思想渗透不可避免的取决于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袁宏道身处晚明,这一充满落差与矛盾的社会中,他的思想总是带有时代和阶级的烙痕。
  
  周保萍,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袁宏道游记小品中的适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