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24

  

问题探讨式教学模式与轴心问题设置

◇ 张 月

  与传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理论体系相比,苏教版新课程理论特别强调探究意识。为贯彻这一重要理念,新课程理论体系不但在课程标准中进行深入阐释,而且在必修模块的教材中专门安排了“问题探讨”这一与之相对应的学习方式。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探求如何将新课程理论切实贯彻到实际语文教学行为中去,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形成一定的探究能力,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利用好适合培养探究能力的文本,上好实效的问题探讨课呢?下面就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陈情表》、《记念刘和珍君》等文为例作具体阐述。
  一.引发性。引发性是指所设计的轴心问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调动学生的思考兴趣,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在教学《陈情表》一文时,我并没有按照以往的常规,将“帝览表,乃停诏”(《晋书·孝友传》)的结果直接告诉学生来激发欣赏兴趣,而是故意卖了个关子:“大家在读完全文之后,可以大胆地推断一下,李密上表之后,可能会出现几种结果?晋武帝会同意这个前朝旧臣近似托词的请求吗?”此问题一经抛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短暂的思考之后,班里像炸开了锅,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纷纷要求发言。看到这种情况,我暗自高兴的同时立即提醒学生要注意为自己的发言负责,可以大胆想象,但更为重要的是小心求证!在我的提醒下,学生开始埋头研读文本,查阅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作深入的合作探究。经过一翻激烈争论,很多学生认为李密的这篇文章能够达到“愿乞终养”的最终目的,因为文章的确太感人了。于是我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通过再次走入文本来分析文章感人的因素。学生有的从语言入手,有的从情感入手,更有的从陈情的层次入手,进行深层次探究。这样的探究紧扣文章的学习重难点,收到良好的效果。应该说,这个“轴心问题”不但能够从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探讨积极性,而且紧扣文本的教学重点,培养探究意识的同时又强化了鉴赏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总领性。这个特点是侧重于所设计的轴心问题在课堂上的结构性关系而言的。笔者认为,一个好的轴心问题不仅对学生有很好的引发作用,还应当能在一堂课的知识框架中起到总领性作用,其它的问题都应当是由轴心问题的探讨引发出的子问题。同时,轴心问题还应当总领课堂教学的各个实施程序,使整节课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机地统一在一个核心之下。这个“核心”也就真正地体现了“轴心”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时,介绍完文章写作背景后,我直接给出一个很宽泛的问题:“通过对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反复研读,结合相关背景,你认为此文除了表达对烈士的悼念之情外,还有那些方面的写作目的?请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条回答。”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们经过认真的思考,积极合作探究之后总结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写作目的:
  ①对刘和珍等为国家、正义而英勇献身的“真的猛士”表达沉痛哀悼和无限的敬仰之情,并高度评价她们在生死面前的勇敢选择。
  ②对反动统治者卑劣、凶残的兽行表达强烈的愤慨,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强烈的控诉。
  ③对“庸人”、“闲人”的揭露、警策、震醒与呼唤。
  ④提醒志士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方法,不做无谓的牺牲。
  这个问题之后,趁着学生的思维场,我又提出了“这些写作目的是如何通过七个部分的文字逐一实现的?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这个问题的设置,再次把学生的探究思维引入语言文字中去,将探究引向文章的表现手法、修辞技巧等方面。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各项写作目标与文本内容、表现手法、修辞技巧建立起对应关系之后,全文的重点已经把握,难点基本突破,目标基本完成。可以说,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使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有了实质性的抓手。这些问题不但是课堂实施程序的轴心点,也是传授知识结构的凝结点,具有从形式到内容两方面的总领性。
  问题探讨教学模式中轴心问题的设置应同时遵循“总领性”和“针对性”原则,争取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课堂教学既有实质性的抓手又不失探讨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深入性,以逐步构建讨论型和研究型的有效课堂。
  
  张月,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问题探讨式教学模式与轴心问题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