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13

[ 朱耀明 文选 ]   

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例谈

◇ 朱耀明

  任何学科都有本学科的思维特点,语文是一门很特殊的学科,感性色彩与理性色彩同时具备,所以语文学科中的思维训练更应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在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讲究一定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当因课文语言材料所提供的思维内容及特点而定。常见的方法有:设疑、假设、比较、换位、重组、层进等。没有不变的万能方法,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绝对有限适用范围,关键看教师如何去恰当选择和灵活运用。结合平时的教学,具体谈谈思维训练的几个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设疑激趣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思维训练,最根本的就是要引起学生思维的矛盾。设疑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它能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如教学《死海不死》一文,大多爱就题目提问:“死海”是什么意思?“死海”为什么又“不死”呢?这岂不矛盾?这样就很好,既引起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又让学生带着解释矛盾的心理去细心研读课文,从而将学生的思维逐层引向深处,使学生在饶有兴味的品读中领会文章主旨。这种方法能适合于各种思维训练。文章处处有疑点,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效设疑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二.假设分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对同一问题尽量提出各种方案或多种推想,最后选择最佳的一种予以肯定。比如教学《勇气》一文,针对文末“将军”说“她懂得她信仰的是什么”提问:“她(法国女人)信仰的是什么呢?”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仔细分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结果很快就可能出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最后统一认识。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又打开了理解全文主题的窗口。何乐而不为呢!此法有利于训练由求异到求同的思维方法。
  三.比较辨析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些问题或知识的认识,我们把若干问题等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辨别,找出异同。如区分概念或事物的特征、程度、性质等。各类文章中、各类知识系统中都不缺乏训练比较思维的材料。只要我们注意找准比较思维的比较标准、比较对象、比较点、比较目的四个构成要素,合理运用,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精确性,并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比较思维的方法。
  四.变换角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对同一问题或事实,变换多种角度来思考和观察,作出多种分析,提出不同看法,也许收获更丰。如在指导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马玉祥火中救朝鲜儿童、与战士交谈这三个典型事例时,大家都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①表现的对象:群体,个人,思想;②表现的思想感情:恨敌人,爱朝鲜人民,爱祖国;③表现的精神品质:英雄主义、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这种方法适合培养多向思维。
  五.重组归纳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等到了一定时机,让学生把所学过的若干知识信息,按照一定的问题(要求、标准)重新组合,分类归纳,以培养其综合归纳的思维能力。如指导学生将学过的《春》《背影》《藤野先生》《济南的冬天》等散文,按照①材料、②抒情线索、③线索连接材料的方式等问题重新组合。这样,既能起到复习的作用,又能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
  六.递进提问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针对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理等,采用递进式提问,层层剥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层分析词句含义、段意篇旨,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这也是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变色龙》,可根据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①什么是变色龙?其特征如何?②文中谁是变色龙似的典型人物?其表现有哪些?③生活中有没有变色龙似的人?④他为什么会变来变去?⑤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紧紧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动作(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语言(如对狗的称呼的多次变化)进行深入探究,深刻理解小说主题,这无疑是一条捷径。
  当然,思维训练方法方式很多,这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去大胆探索。在新的时代,在新的课改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要求新求实,推动语文教学向更高的方向发展。
  
  朱耀明,湖北云梦县实验外国语学校教师。

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