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55

[ 郭琳琳 文选 ]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谈

◇ 郭琳琳

  在诗歌中,一般来说,具体事物是实,抽象事物是虚。虚实结合,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即将客观的真实境象转化为充满作者主观情意的形象,也就是前人说的“景物为情思”。以实为虚,由具体物象生发抽象的情思,诗歌就能产生出无穷的意蕴,创造出幽远的境界。下面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天净沙·秋思》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此诗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远影碧空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唯见”写“不见”,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意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天净沙·秋思
  元 马致远
  古道西风瘦马,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枯槁的藤,苍老的树和黄昏疲惫的乌鸦;灵小的桥,清流的水和村居的农家;凄冷的西风,不断地吹袭着,一匹消瘦的马在古道上孤独地走着。小令的上阕仅用了三句十八字九个词,把不同的景物和谐地放在一起,看似纯景,实则寓情,通过这些有形可感的景物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秋思》堪称是虚实结合的佳作。
  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即是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借景抒情,景中寓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二.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即把抽象感情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下面以《观书有感》和《青玉案》为例简析这一手法。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谈读书感受的说理诗。全诗清新活泼,富于哲理。半亩方塘为什么能清新澄澈到如一面镜子呢?因为有“活水”源源不断,方塘才不会陈腐,不会枯竭,才能给人一种清新的美感。读者由此产生联想:人的思想就像那半亩方塘,只有不断从书中汲取鲜活的知识,不断的更新,才能充实自己,丰富自己,永远保持一颗澄澈明净的心。在这首诗中,“方塘”“活水”是实,所寓之理是虚,作者把抽象的哲理赋予具体生动的形象,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在吟咏咀嚼之中领略无穷的意蕴。
  青玉案
  宋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色年华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历代诗家写“愁”的名句可谓是数不胜数,而此词写愁可谓是别具一格。在词中,作者书写的是由思慕佳人生发的无限惆怅之情。但作者没有明写,却把它比作“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变无形的愁情为有形的景物,化虚为实,把愁情的恍惚、凄迷、深广描绘地淋漓尽致。
  李煜的《虞美人》的诗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而不绝的愁绪是虚,“一江春水”是实,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此外,在我们熟知的名篇佳作中,王之涣的《登鹳鹤楼》、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都是把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化虚为实使韵味十足。
  在古典诗歌中,景物是实,情理是虚。虚实结合,虚实兼济,可以让诗歌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神游诗境:于一枝红杏,窥见满园春色;于一江春水,体味无边愁情;于一粒细沙,发现一个灵奇优美无边的大千世界。
  
  郭琳琳,教师,现居河南平舆。

古典诗歌中的虚实手法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