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88

[ 陈继勤 文选 ]   

如何指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

◇ 陈继勤

  2009年10月,我参加了学校实施的“作文互评互改”课题研究实验,下面就谈谈教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一.评改前教师要作示范评改,让学生掌握评改的标准和方法,并统一、规范评改符号。
  要让学生评改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评改的标准和方法,统一规范的评改符号。因此,在首次进行互评互改时,教师至少要用一个课时引导学生掌握评改的标准和方法,统一、规范评改符号,使学生在评改时有法可循,有规可依。
  做法如下:教师在第一次作文后先通览全班作文,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水平高和低的习作各一篇作精批细改,以备示范讲解。然后,借助多媒体把两篇有代表性的习作投射到大屏幕上(或打印),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明确评改的标准和方法,并统一评改符号及评分标准。最后用课件出示(或板书)自己的评改结果供学生参考借鉴,为下一步分组互评互改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掌握评改的“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一般要求”就是指任何一篇习作均须达到的常规性要求,即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标点、书写等方面的要求。具体来讲,就是看作文的中心是否明确,有无独到见解,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材料是否能有效地表现中心,是否准确、典型、新颖,是否充实,形象是否丰满;看结构是否严谨、思路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行文是否流畅;看语言是否通顺流畅、准确得体、简洁有力、生动形象;看标点是否正确规范;看书写是否工整,字数是否达到要求。“特殊要求”是就某一次或某一阶段作文侧重于某一点、某一方面的特殊性要求。无论“一般要求”还是“特殊要求”都要引导学生制定出具体、可操作的细则。
  二.组织学生用一课时时间分组互评互改。
  在了解、掌握评改方法的基础上,把全班学生按座位以四人一组(不足四人时最后几组可调整为三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互评互改小组,以保证学生在一课时改完全班学生的作文,以及教师在下课时作简要的总结评价。在第一次互评互改时,每组可推举作文水平高,书写认真、工作负责的一名学生任组长(以后可轮流)负责本组评改时的程序操作,评语书写及本组评改的总结归纳。
  小组成立后,互评互改做法如下:
  首先,每位学生快速的传阅本组需要评改的习作,在通览的基础上,每人认领一本快速浏览,并用红笔标出作文中的错别字、用错的词以及病句等,接着按照本次评改的要求,在草稿纸上试评认领的习作。试评结束后,逐一朗读自己评改的作文和评语,其他同学认真的听记,并快速的在草稿纸上写出自己的看法,然后积极讨论。讨论时既要谈文章的优点,更要指出文章的不足。最后,根据讨论由组长主笔,将小组成员的意见综合归纳,用红笔在作文本上写出旁评与总评,评定的等级和批改日期,并在结尾处署上组长及小组成员的姓名,以便落实责任。
  各小组评改结束后,小组组长认真的归纳总结。一是简要介绍本组所评作文的总体情况,包括所评作文对象的姓名,标题,以及与本次作文写作要求的相符情况等;二是指出本组所评作文的优点,包括立意、结构、写作手法、语言等;三是列举出所评作文的具体缺点;四是推荐本小组所评作文的优秀作文。其他同学在组长归纳总结时进行互换交流,一方面欣赏优秀的作文,另一方面学习其他组出色的评改方法。
  在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巡查,对学生在评改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等及时作以纠正和指导,并迅速通览各小组推荐的优秀作文及评语,在学生互评互改结束时作简要的总结。
  三.评改后教师再评改,并在下次作文时进行讲评。
  学生互评互改结束后,教师要把学生作文及小组的总结全部收交上来再评改。收交时按评改小组的顺序分组收交,并把小组的总结及推荐的优秀作文(封面朝下或横放以示区别)放在小组作文的最上面。评改时首先快速通览学生作文及评改情况,对评语中存在的问题做简要的修正,然后重点精批细改学生推荐的优秀作文并做好记载。结束后选出最佳作文及最佳评语在下次作文时进行讲评。教师精批细改的作文可让学生重新誊写打印编辑成册,以供学生互相传阅,也可推荐发表,进一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欲望。
  
  陈继勤,教师,现居甘肃陇西。

如何指导学生互评互改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