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68

[ 徐光敏 文选 ]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流动

◇ 徐光敏

  如何把美学教育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感受文字形象美,领悟语文的音乐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欣赏文章结构的变化美,捕捉生活中的美感。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审美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设置情景,“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展示,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使学生入境悟情,潜移默化地接受审美教育。如去年我听一位老师讲的公开课《提醒幸福》,老师运用电教设备设计了这样一幅幅生动和谐的画面:清晨,金色的阳光洒在院落的树叶间,一群孩子在此无拘无束地嬉戏;傍晚,夕阳的余辉洒在河面上,河岸边,老年人相携着悠闲漫步……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同学们觉得幸福就在身边,触手可及,这些唤醒了他们热爱生活、感悟幸福、珍惜幸福的美好情感。
  例如在教学《琵琶行》一课时,除了组织看《琵琶行》连环画外,还借助琵琶独奏唱片,让学生在欣赏语言美、形象美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琵琶女和诗人可见的视觉形象美和听觉形象美。
  二.品味语言鉴赏美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对课文形式美的因素——语言加以品味。语言美不是靠教师讲解的,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品味词语、欣赏句子中去发现美、理解美、鉴赏美。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品味课文语言:1、请学生读课文画出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反馈:花瀑、花穗、花朵;2、紫藤萝很美,请你选出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为什么喜欢;3、把你喜欢的句子跟大家交流交流,并说说原因。学生反馈:我喜欢这一句“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因为这句话运用比喻,把垂下的藤萝比作瀑布,既美又隐含哲理;另一学生“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运用比喻、拟人、使静态地花色跃动起来,显示了花的生趣盎然;又一学生“藤萝花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把这样一朵朵花比作美丽妖媚的少女,憨态可掬……。我通过让学生读、划、想、说的步骤,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品词赏句,理解了课文描写的景物美,体会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把感受景物美和品味语言美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品味语言鉴赏美还需要通过朗读这一环节,特别是那些优美的语段,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唤起他们的想象,激发情感中的真善美。曾听老师讲公开课《人间词—虞美人》,老师要求学生朗读,着重品味上阕的语言,然后把你感受到的美描述出来,有一位同学描述的特别好:在暖风习习、阳光和煦、野花遍开的春天里,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和伙伴们在田野间,草坪里或者山坡上弹珠取乐,投鞭逗笑,互相追逐嬉戏,赶赶那纷飞的蝴蝶,掐掐那艳艳的花儿……你看,通过品味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如此美景,可见语言的魅力是如此之大。
  三.启发想象创造美
  要创设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整体气氛,离不开合理的想象。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去大胆创造新的形象,让他们的感情融入课文中,进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和理,产生美的体验。如听老师上《山中访友》一文,触动很大,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之后,让同学们发挥想象,说明自己在山中还想见到哪些朋友,一同学这样回答:我想见到一座小茅屋,以摆脱城市的喧嚣和学习上的压力,在这里可以听山泉的叮当声,小鸟悦耳的歌声……。另一同学说:我想见到突兀的岩石,公园里的怪石都是人工雕琢的,我想在山中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一位同学说:在山中我还想见到一位充满智慧的白胡子老爷爷,手中拿着一只智慧鞭,手一扬,就有了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这些美妙的想象,反映出了孩子们的美好愿望。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又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使他们内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达,达到了美育之目的。
  我们的时代需要美,我们的生活需要美,我们的心灵需要美,我们的教学需要美,我们要陶冶美的心灵,酿造美的甘泉,播下下美的种子。
  
  徐光敏,教师,现居湖北黄陂。

让美在语文课堂上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