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04

[ 赵丹萍 文选 ]   

中学课外阅读问题初探

◇ 赵丹萍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新世纪,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在进行中,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力使得中学语文的课外阅读逐渐处于令人尴尬的地位。而阅读,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促进文化的传承。假若没有了阅读这一环节,也就没有了输入,那么说话与写作的输出就很难进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把阅读教学提上日程。
  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如今学生花在课外阅读上的时间并不多。由于课业的压力和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接触到的书本,除了教科书就是辅导书,而课外阅读的书本被挤在一边,阅读课外书本的时间是少得可怜。第二,所读刊物趋向世俗化、娱乐化。为缓解学习的压力,学生更喜欢看一些相对轻松的世俗化的、娱乐性的书本。另外网络文学的影响,也对经典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第三,阅读目的的功利性强。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更喜欢走马观花式的阅读;选择的阅读内容也有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
  以上一些现象直接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修养、课余生活单调等不良结果。可以说,在当今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同时,一个勿庸置疑的严峻危机在悄然产生——精神食粮的危机。前辈们苦于无书可读,今天的学生一方面书包越来越沉,身心承载着超负荷的重压,另一方面面对书山碟海不知所措,鱼龙混杂的出版物令人眼花缭乱。
  为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应明确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课外阅读,可以提高学生阅读文章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从而能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历史、体味人生;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加强文化积累,形成文化积淀;通过课外阅读,可以吸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髓,获得不同的人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品质。
  其次,教师应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们无法否认教师自身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此种影响往往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作用,且一旦产生了作用,其效果必是持久的。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教师应摆好自己的位置,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教师自己要做一个文学爱好者,通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并且在具体行动上给学生当好榜样。
  再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有了兴趣,做事情就会顺利得多。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阅读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故事比赛、手抄报展览、诗歌朗诵会、阅读心得交流会等等。教师也可以使用成功激趣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到成功,教师要善于利用表扬和激励的手段让学生收获成功。比如发现学生正在读一本好书,教师就可在全班进行表扬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也可以用一些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方式给予肯定。教师也可以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来拓展学生的视野。
  最后,教师应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指导。即使学生有了阅读的兴趣,但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效果会适得其反,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课外阅读要注意阅读的面和量,教师一方面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扩大阅读面,另一方面也要具有选择性。要杜绝不良阅读内容和习惯,强化自我控制与鉴别能力,还要教育学生千万注意劳逸结合,有张有弛,保证足够睡眠,保护视力。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的精神世界,而精神世界的神奇又在于每个人不同的个性。课外阅读也是每个学生个性驰骋的领域,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也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可以指导学生在周记、日记中写读后感,适时举行读书交流会,能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总之,要改善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适时引导,并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的同时提高语文水平与自身修养。
  
  赵丹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高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读。

中学课外阅读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