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54

  

“的”字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探析

◇ 吴丽明 江 蓉

  目前语言学研究界对“的”的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的论述仅限于在少数讨论“的”字问题的著作或文章中提到,多热衷于跳过这个层面直接讨论“的”的归类问题。
  本文以句子为平面,从功能角度探析“的”的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对其语用价值进行肯定,并尝试用“知情状态”这一概念对其根源进行阐释。
  一.“的”之情态意义
  (一)“的”具有情态意义
  对情态语义范围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鲁川(2003)指出,情态范畴是言者基于其固有认识面用标记来附加到语言中的情绪或态度之类的主观信息范畴,总的说来是言者基于其主观的立场、观点而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评议’。”(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本文讨论的“的”,指作为非结构助词的“的”,它在句中的存在一般不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也不是隶属于某个词或短语的后附成分,而是属于整个句子,表达说话者一定的情感、情绪或态度,使句子产生一种附加的情态意义或加强句子已表达的某种情态意义,是具有一定情态作用的语法成分。因此,我们认为,根据鲁川先生的观点,“的”可以作为情态标记之一。
  据考察,“的”在句中表情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说话者对言说对象的主观推测,表明一种强烈的主观愿望或自信。如:
  ①我想我和冠晓荷一定可以成为莫逆之交的!(老舍《四世同堂》)
  ②无论你把大门关得怎样严紧,他们也会闯进来的。(老舍《四世同堂》)
  2.说话者对事实的确信和肯定。如:
  ③她是机灵人,不会不懂的! (曹禺《雷雨)
  ④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3.说话者对某一结论作出解释或对造成某一后果原因的确认。如:
  ⑤他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应该把群众中这些可贵的东西,集中起来……”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⑥这都是闰八月闰坏的,逢到闰八月,一定有刀兵。(夏衍)
  4.流露出说话者责备、同情等情绪。如:
  ⑦什么事都叫你这么纵容坏了的!(曹禺《北京人》)
  ⑧这三天三夜,真够他们受的!(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二)“的”在句中表情态意义的几种主要形式
  “的”在句中情态功能的实现方式有两种:自足类和非自类。
  1.自足类。即“的”在句中独立表达一定的情态意义。如:
  ⑨将来你们都有这天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⑩丁小鲁等得有点不耐烦,“哪那么多说的?说好了中午要给人家还服装的。”(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2.非自足类。即“的”在句中表情态意义一般不具备自足性,往往需要借助一定语境或与其它词语同现,在表情态意义时,它更多的是起到一个强辅助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与“是”同现。“是”是一个表判断的动词,在句中主要起表肯定和连接的作用。“的”在句中与“是”呼应使用,主要起加强肯定的作用,表明说话人对事实的主观确认态度,往往组成“是(不是)……的”的形式。如:
  然而通篇“我我我”的身边文学是要挨骂的。(张爱玲《童言无忌》)
  对于命运,我是没有办法反击的。(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
  对于“是(不是)……的”形式,有一点值得说明:并非所有这种形式中的“的”都具有情态意义,如“我是城关中学的”中的“的”就是结构助词,与名词“城关中学”组成“的”字结构。这两种形式如何区分,邢福义提出过一个有效的办法:“看看能不能把‘的’去掉,并且把‘是’改成‘的确’。”如果能,“的”便是非结构助词,在句中表一定情态意义;如果不能,“的”便是结构助词。
  另外,“的”与“是”组合,还有一种情况是组成“……的是”形式。在这种形式里,“的”不具有情态意义,是作为结构助词出现的。如:
  小俊吃的是她娘家的饭,玉生吃的是他大哥家的饭。(赵树理《三里湾》)
  (2)与情态动词同现。即在“会”、“可以”、“应该”、“要”等词所表情态意义上附增一层强确定的意义。
  这一生能认识你,我也很幸运,我会到死都想到你的。(王朔《过把瘾就死》
  无知的嘲讽,也可以谅解的。(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3)与语气副词同现。与“一定”、“大概”、“准”等词配合使用,显得说话人对自己的推测更具自信。
  在这样的旅馆里,我一定睡不着的。(曹禺《日出》)
  假若大游行成为事实,校长大概十之八九会辞职的。(老舍《四世同堂》)
  (4)与语气助词同现。这种现象一般出现于早期白话文中,“的”与“吧”、“了”、“呢”、“么”、等连用既表示一定语气,也在句中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肯定与确认态度。如:
  说不定也是戒指换的吧?(赵树理《登记》)
  倘在别家,吃过晚饭本可以回去的了。(鲁迅《阿Q正传》)
  (三)“的”的本质情态意义及语用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不管在何种具体的语境中表何种具体的情态意义,“的”都在句中都表明了说话人对背景事实的主观肯定与确认态度。也就是说,“的”的本质情态意义即为“表主观肯定与确认”。
  因为这类“的”在句中并不直接与某个成分发生结构关系,所以去掉“的”(连同句中同现的“是”)一般不影响句子的语法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句子的意义表达没有影响,否则,“的”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试比较:
  你这么熬下去,会把身体拼垮的。(王朔《你不是一个俗人》
  →你这么熬下去,会把身体拼垮。
  该例中“会把身体拼垮”仅表说话人的主观判断,并未表明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带上“的”则在表达了说话人的主观判断的同时,强化了“肯定与确认”的程度,并表达了一定的“劝告”意味,使话语带上一定感情色彩。一般而言,带“的”比不带“的”的肯定与确认性要强,口气也显得舒缓而不硬邦邦。
  在具体语境中,带“的”的句子会与语境互相作用而产生隐含的情态意义,如:
  陈景润想了一想就答应了,“好,那好,那我下午就在楼门口等你,要不你会找不到的。”
  “不,你不要等我,”李书记说。“怎么会找不到呢?找得到的。完全用不着等的。”(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在这个语境中,即使不用“的”,句子基本语义也不会变。但带上“的”就使得确认的意味得到了凸显,并体现出李书记的亲切态度。
  总的来说,“的”在句中的语用价值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1.凸显说话人对命题的确信态度。
  2.明确标注信息的流向是从说话人到听话人。
  3.具有要求听话人倾听认同的倾向。
  二.“的”之时体意义
  (一)“的”具有时体意义
  在语法界,“时”和“体”一般被分开论说。“通常认为,时侧重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体侧重动作或事件的进程。”(金昌吉、张小萌:《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本文论及“的”的表“时”意义与表“体”时,将二者合而述之,主要要于以下两点考虑:其一,学界早有此种提法,如史有为、马学良(1982)、刘公望(1988)就认为“的”是时体助词。其二,“时”和“体”均是同语言的时间性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法范畴,二者在表达上往往共用一个语法形式,相互纠缠,难以区分。
  众所周知,汉语没有印欧语那样的屈折形态,因而更多地依靠广义形态和分析形式来表现时体意义。通过考察,除利用时间副词和典型动态助词外,“的”也具有表时体意义的作用,可纳入现代汉语时体标记的范畴。
  下面我们来看具体语言用例:
  ①我今天下的火车。(管桦《将军河》)
  ②你在哪儿学的钢琴?(苏叔阳《丹心谱》)
  ③鲁大海:铁门关着,叫不开,我爬墙进来的。(曹禺《雷雨》)
  例①,有“的”,表示“下火车”的行为动作已然;去掉“的”,则行为动作未然。
  例②,“的”用于持续性动词“学”之后,表示行为动作过去发生;不用“的”,表示行为动作现在进行。
  例③,“的”用于瞬间动词“爬”后,表示行为动作已经完成;不用“的”,表示将来完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的基本时体意义是过去进行或过去完成。
  (二)“的”表时体意义时在句中的位置
  表时体意义的“的”是动词谓语的附件,直接和动词谓语发生关系,强调动作的时间、处所、方式、主体等。它在句中的位置有两种:
  1.位于句末的动词之后。如:
  ④我才感到血在脸上流淌……“是哥哥打的。”(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2.如果动词有宾语,“的”位于宾语之前。如:
  ⑤这是谁撒的粪哪?(李准《李双双》)
  ⑥大伯,你几时结的婚哪?(魏巍《东方》)
  (三)“的”表时体意义的自足性
  通过考察,我们可以发现,“的”在表时体意义时拥有自足性,即它在句中可以独立承担表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有“的”无“的”时态意义不同。试比较:
  你跟她怎么说的?→你跟她怎么说?
  该例中有“的”则表示“说”的动作已经发生,无“的”则有可能表示动作还未发生。
  2.“的”与时间状语同现时,对时间状语有限制,即要求时间状语不能为“将来”范畴。我们可以说“表哥去年几月去的南京?”,但不能说“表哥明年几月去的南京?”。
  三.“的”的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兼表性
  我们已经论证了“的”表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功能,徐晶凝(2008)也明确指出:“无论如何看待‘的’诸多用法间的关系,‘的’既可以用于时体表达,也可以用于情态表达,却是肯定的。”同时她还指出,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有相互渗透的特点。
  在这一启发下,我们可以发现,“的”也具有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兼表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句子中,存在着“的”既具情态意义又表时体意义这种情况。如:
  ①愣小子:谁没排队?车不停,朝我叫唤什么?
  戴眼镜的:你排在人家后面的!(高行健《车站》)
  ②春喜:你跟我们小妮儿怎么说的?(李龙云《小井胡同》)
  例①中,“的”的存在,既表达了戴眼镜的对愣小子“插队”这一行为的不满态度,又指明了愣小子“排在人家后面”这一事实发生在过去。如果去掉“的”,则“你排在人家后面”可以理解为一个祈使句,表命令,同时,在时体表达上也使事实成为未然状态。
  同样,例②中,“的”体现出春喜的“质问”态度,同时也表明她的这一“质问”事实发生在过去,是已然事件。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在这类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的句子中,“的”的语用价值非常大。
  四.“的”之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根源
  作为一个主要以结构助词身份出现在汉语中的虚词,“的”为何能够跨越身份表达一定的情态意义和时体意义呢?究其根源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进“知情状态”这一概念来进行阐释。
  所谓“知情状态”,指言谈参与者对某种具体状况的了解和理解。交际时,听说双方各自处于某种知情状态之中。说话人的知情状态是其所言之本。(张星娜:《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8期)
  说话人的知情状态包括说话人对情况的已知或未知的状态。“的”表情态与时态功能的实现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即说话人对言说情况处于已知并确定的状态,否则句中便不能带“的”。比如,我们可以说“她知道的”,但不能说“她知道的吗?”
  我们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表情态和时体时,就可能出现的句类言,“的”在使用上所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倾向于陈述句和疑问句。从功能角度,我们一般把句子分成四类:陈述、疑问、祈使、感叹。陈述和疑问倾向于认识上的,祈使倾向于行为上的,感叹则倾向于感情上的。也就是说,“的”表情态和时体时,在句类选择上具有[+倾向认识句]的语义特征。
  五.结语
  “的”字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同时也是语法作用最强的虚词之一,其运用分布非常复杂,因此对它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并肯定了其情态及时体功能,并对其根源进行了浅要探析,以此对其语用价值进行了更深层的挖掘。
  
  参考文献:
  1.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昆仑出版社,2008年版。
  2.戴耀晶:《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彭利贞:《现代汉语时体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5.邢福义:《词类辨难》,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08页。
  6.刘公望:《现代汉语的时体助词“的”》,《汉语学习》1988年第4期。
  7.李讷、安珊迪、张伯江:《从话语角度论证语气词“的”》,《中国语文》1998年第2期。
  8.金昌吉、张小萌:《现代汉语时体研究述评》,《汉语学习》1998年第4期。
  9.李振中、尚素英:《表时标记“的”多维度语义考察》,《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4期。
  10.凌壁君:《句尾“的”的句法语用分析》,《语文学刊》2008年第5期。
  11.张星娜:《知情状态与直陈语气词“嘛”》,《语言文字学》2008年第8期。
  
  吴丽明,江蓉,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的”字情态意义与时体意义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