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99

  

高考哲理散文阅读策略谈

◇ 付玲玲 孔令元

  哲理散文是散文的一种常见形式,近两年逐渐成为高考现代散文阅读的热点,而且呈现出考察愈加频繁的趋势。笔者认为,解答这类题目,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从散文各部分出发,从局部入手进行细致分析,才能达到深入理解的效果,这同时也是高考常考的内容之一。
  一.分析说理技巧,掌握常见方法
  相对于议论文,哲理散文的说理技巧更加多样和丰富。常见的说理技巧有①条理分明,说理有层次性,或由简单到复杂,或深入浅出,或由具体到抽象等。②善于运用各种说理方法,如引用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③选材精当,细节具体、能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双声、叠字等)与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虚实结合等)。
  二.归纳表达效果,学会规范答题
  说理技巧的灵活运用,会给哲理散文带来强烈的艺术美感,增强散文的表达效果。高考常会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考查学生对散文的深层理解。这类题目的常见提问方式有:①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②这样的描写有什么样的作用?③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等等。作答这样的题目一般应从四个角度着手进行思考和概括:一是文章描写内容的角度。一般来讲,这类描写大多突出了所描绘事物的特点。二是文章主旨的角度。从主旨来看,或表现主旨,或深化主旨。三是段落所处结构位置的角度。从段落所处结构位置来看,文章开头的描写或引起下文,或直接点题,为下文做铺垫。处于文章中间的,或承上启下、或是不同内容的衔接与过渡,或是话题的转换。而文章结尾的部分有总结全文、前后呼应和卒章显志等作用。四是作者情感态度和读者阅读感受的角度。如描写富于艺术感染力和亲切感、使读者产生视觉效果、给读者以充分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与联想等等。作答时一定要全面系统的考虑到以上四个方面,不要以偏概全、漏掉答案。
  我们按照以上的答题规范来分析07年山东卷散文阅读《灯火的温情》第19题“作者在开头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篇散文一开始先记叙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引出下文对人生之旅的感慨,从而谈及孤绝的人生境界。从文章描写的内容上看,是记叙自己的亲身经历,突出了自己的感受。从散文主旨来看,这样的描写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孤绝这种人生境界思考的主旨。从该段文字所处的位置来看,此段文字位于文章开头,可以说既引出了下文的议论,又为下文谈人生的孤绝境界做铺垫。从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读者阅读感受出发,这段文字描写作者亲身经历之事,突出了作者自己的感受,而且会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亲切感。综上,此题的完整答案应概括为“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起,突出了自己的感受,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亲切感。便于引出下文,也为文章后面谈人生孤绝境界作铺垫”。
  需要注意的是,在更多情况下,高考总是会将哲理散文的说理技巧与表达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作答这样的题目,要首先判断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然后理解句子意思,再分析其表达效果。07年浙江卷散文阅读《泰山之思》第20题“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就是将说理技巧与表达效果结合起来考查的题目。《泰山之思》是汪曾祺所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文中对泰山文化渊源和精神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由此引发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层思考,兼具现实意义和理性色彩。20题中所要分析的这段文字是: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憧憧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象它们的风采了。那雾失楼台的盛景,是因了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而虚实相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这段文字围绕着泰山的雾展开,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排比,用了三个“只有”写出了在雾中所见景色之少;二是对比,将雾失楼台的盛景与泰山雾景做对比;三是夸张,写泰山的雾过于粘稠的特点。这三种修辞手法共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又用“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写出了作者对浓雾笼罩下的泰山失望遗憾之情。还要注意文中“影影憧憧”“岩岩叠叠”运用了叠字手法,形象生动地突出了雾中古树和山石的特点。
  
  付玲玲,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孔令元,男,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高考哲理散文阅读策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