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905

[ 胡雪丽 文选 ]   

古典诗歌鉴赏浅谈

◇ 胡雪丽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淫而养成的。因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对中国的文学要有一定的了解。
  要想鉴赏诗歌首先要明白诗歌的创作过程。诗歌就是作者把他从客观世界中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情感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给表达出来,那么读者鉴赏诗歌也就是从诗歌的语言文字来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个过程就叫做诗歌赏析。用李健吾的话说就是:“一个作者,从千头万绪的经验,调整成为他表现的形体;一个读者,步骤正好相反,打散有形的字句,踱入一个海阔天空的境界,开始他的摸索。这中间,由于一点点心身的违和,一星星介词的忽略,读者就会失掉全盘的线索。”那么,怎样依靠语言文字来体会诗歌的精妙呢?
  首先,要根据作者所选取的意象来把握诗意。意象就是指融入了主观情感的物象。它包含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等。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在我们的心理上已形成了特定的暗示,我们往往会将物与情融为一体。看到菊我们自然就会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清高,李清照“东篱把酒黄昏后”的悠闲;看到梅,就会想到陆游“只有香如故”的高洁,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幽雅,王维“寒梅著花未”对故乡的深情;看到莲,会想到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隐逸风度,想到王维“莲动下鱼舟”的清新可爱,想到乐府诗中“莲子清如水”的浪漫温馨。也就是说这些物象往往寓寄着复杂的感情,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应该对这些被赋予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具有了特殊的含义的物象进行细心的体会,以便我们对诗歌进行鉴赏。
  其次,诗歌的语言较简炼,语义间有很大跳跃性,留下很多空白,需要我们借助想象填充,再现作者心中的景象,理解作者的情思。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粗看,秦时的明月与汉代的关塞,中间空白太多。如果从字面来理解,秦月与汉关,也不通至极。但仔细体味,才会明白诗人表现的是由月夜的关塞,联想到秦汉时代在这片土地上演的抗击匈奴的一幕幕雄伟壮观的史剧;然而现在,虽然关塞依旧,照临关塞的明月与秦汉时代也没有两样,但对北方强敌的战事却连连失利,致使远征的将士久戍边关,难以还家……诗人的感叹痛惜之情跃然纸上。这样,“秦”、“汉”、“月”和“关”,这四个不易沟通的意象有了“内在联系”。经由此例,我们知道,填充“秦月汉关”之间空白靠的是读者想象的发挥。但想象又必须在意象基础上,否则就会造成对文本信息的胡乱引申和肆意歪曲。如对李商隐诗的名句“春蚕到死丝纺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理解,说它是初恋男女海枯石烂,白头偕老的盟誓可以;说它是恪守某种道德准则,至死履行某种义务也行;说它是义无返顾地献身某种理想和执着的追求某种事业也说得通;说它是对知音一往情深,初衷不改也不牵强,就是说它仅仅是对春蚕,蜡炬这样无情物的自我牺牲的赞誉也言之有理……但它是在抽丝,照明(“丝方尽”“泪始干”)基础上的想象,不是随意的。
  最后,诗歌的赏析还不能忽略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如诗歌的题目,作者,注释。因为有些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像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也有助于诗歌的赏析。像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王维的清新,陶渊明的平淡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也很有好处。注释是鉴赏中尤其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但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内容;有些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好好研读注释。
  
  胡雪丽,教师,现居河南平舆。

古典诗歌鉴赏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