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59

[ 陈叙祥 文选 ]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

◇ 陈叙祥

  研究性学习到底是什么?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的实际”,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课程改革的大形式下,语文教师只有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认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然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投入到文章美的意境中,让学生身心受到美的陶冶,心头激情涌动,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研究文本,结合社会和生活剖析文章的精妙之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桃树、杏树、梨树……”一段时,我首先从文字表达的内容入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着重写群花争先恐后,竞相开放的情态,既然争先恐后必然气氛热烈,因此宜用明快、热烈的调子来读;以后几句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五彩缤纷的春花图,这幅图不在眼前,需要读者去想象,要想象就得留给读者想象的时间,况且这幅图中还有甜味呢,这甜味也需要读者去吮吸,去品尝,因此,朗读时语调应舒缓、柔和,要读得慢而轻,引起人们甜蜜的遐想,使他们也能同作者一起漫步在万花丛中,吸吮着浓郁的芬芳,如醉如痴……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文章创设的情景之中,成了文章中的一个跳荡的音符。让学生体味到文章美的意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价值,让学生质疑释疑。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质疑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思维能力(包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炼概括材料的能力以及对事物间微妙关系进行普遍联系的能力)的提高,对学生意志品质、合作精神和认同精神的塑造,都具有正面的影响,而这些习惯、兴趣、能力和精神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十分关键的。
  学生有了学习研究的兴趣,就有了创新的动机。这就要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氛围。要做到:公开地向学生表示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性行为以及任何探索迹象,都是好事情。当学生在对一项活动感兴趣并非常兴奋时,要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步调活动,如果学生愿意的话,要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气氛要轻松活泼,不反对猜测,特别是猜测具有一定道理的时候要给予肯定,以利于产生创新的动机。
  二.鼓励学生积极的探索
  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语文现象”理解情景,发现语文,引导学生把现实问题语文化,把语文知识生活化,打破封建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索→应用→新问题→再研究”的开放式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语文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鼓励学生探索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阐述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来学好语文,使乏味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比如: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做社会调查,采访,参加辩论会,学做小法官等。
  研究文本如何再现生活。文本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研究社会生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学过鲁迅先生文章的都知道,“小毡帽”就再现了当时浙江绍兴一带人们的社会生活,老舍的《四世同堂》不也是再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
  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文教学尤其要注意创造”,要“日新又日新”。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从哪些方面或角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从根本上说,以弘扬创新为主旨,实现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才是实施创新教育最可靠的途径。
  三.发掘学生的潜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何谓潜在能力?潜在能力是指个人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与实际能力不同,它是指尚未表现出来的心理能量,是通过学习或训练后可能发展起来的能力与可能达到的某种熟练程度。
  人的潜在能力有多少?人的潜在能力是无限的,犹如一座等待开发的金矿,蕴藏无穷,价值无比。美国学者詹姆斯说:“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力的十分之一。与应当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我们只不过是半醒着的,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心资源的很小一部分”。爱迪生说:“如果我们做出所有我们能做的事情,即我们开发了自己的潜在能力,毫无疑问,我们所会做的事情,会使我们自己大吃一惊”,例如教学生认识自我,坚信:我能行,我能成功,发掘潜能。
  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要注重学生情商智商的训练,要以学生为本,想方设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这样一个主导思想,既在教师引导下,能让学生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哪怕是一部分,一点点也好。要多多激励学生敢想、敢试、敢闯,说真话、说新话,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法。要保护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并在他们独立探求的过程中,辅以教师的点拨、讲评,同学之间的议论、交流,从而深化理解新知,掌握规律,达到学通的目的。语文教学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最深,更需要改革,要争得学生的主动权也最难;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比较适合于学生自学,真正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四.研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在各学科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而发展的。”能力是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对各种特殊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新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与研究的问题。推进教育创新,靠的还是实践,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实践研究这一环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实践也是检验创新的主要标准。思维与行为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思维转化为行为,才以体现思维的价值,而行为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思维的创新和发展。人的行动动作往往是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而实践又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
  创造性的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实践与研究。荀子曾说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也。”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直接体验或实践、研究对学习的重要性。创新也是如此,只有通过亲自实践、研究才能确确实实地提高能力,才会有所收获,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以加快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形成的过程,如学习《变色龙》一文时,我先让学生认真的理解,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上台扮演角色,有的同学把变了六次的警官演得惟妙惟肖……结果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在笑声中,不仅使学生发现、感受了作品所蕴含的深层含义,而且让学生在演的过程中渗透了创造性劳动。语文教师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多参与外,还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参加学校创新兴趣小组,让他们在生活中,在自然中找到创新的灵感。在兴趣小组活动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生活中不方便、有缺点、有不足的事物;编写“异想天开”小征文;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这样给予学生全面展开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张扬个性,表现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陈叙祥,教师,现居湖北赤壁。

研究性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