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95

[ 王素芬 文选 ]   

初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思考

◇ 王素芬

  新课程的实施,我们看到了不少所谓的优质课,其中教学的环节、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赞语等都在预设中,课堂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师的语言精要,无一字多余,节奏的安排也是天衣无缝,铃声的停止恰是一堂课的休止符,足见教师备课之充分,教案之详尽;我们也看到了不少热闹的语文公开课,小组合作声音高涨,朗读声音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但静心思考总觉得这样的课少了什么?若问学生有何收获,我想学生一脸的茫然已作出了回答。我们的课堂的主体是活生生的人啊,一味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语文课和放任自流的语文课,都会被改革大潮无情地抛弃。教学不只是单向、封闭、静态的知识传授过程,更不是肤浅的、无目标的所谓热闹的过程,而是师生多向、开放和动态的对话、交流的过程。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中必须的蓝本,而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我们应打破按部就班的传统教学,教案不再是铁案,如何把握课堂动态生成内容,需注意以下三方面。
  一.人文关怀,开启动态生成教学之门
  这是在一次优质课展评上,宁波市顾国和中学的刘飞耀的精彩表现。他执教的是《土地的誓言》。
  在讨论完朗读语气之后,刘老师请学生推荐一位同学朗读。坐在第一排的一位男生大声地说出了他同桌的名字。刘老师表示赞赏,并以更和蔼更富有激励的语气对这位男生说:“你为什么不推荐自己呢?”这位男生脸红了,稍稍迟疑了一下(显然,他没有这样的经历,也没有想过这个问题),说:“她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朗读得比我好。”刘飞耀老师当即说:“声音响亮,口齿清楚,你难道做不到吗?”得到肯定之后,刘老师又对同学们说:“我们是不是更应该鼓励他锻炼一下?”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而当这位男生以响亮的声音,清楚的口齿朗读结束之后,他获得的是更热烈的掌声和他同桌的好评以及老师真诚的鼓励和赞扬。
  很显然,人文关怀是新课程蕴涵的重要思想之一。我们认为,人文关怀应该包括: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课文中的精神内涵,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关怀。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重视了第一点而忽视了第二点,如有的教师课上得不错,但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古人说过:“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不能只做“经师”,更要做“人师”。“人师”要求热爱、尊重、关心、鼓励学生,对学生高度负责,抓住一切可教育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求进的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终生学习所必须的,也是实现生成性课堂所必须的基础条件。这方面,刘飞耀老师为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作出了表率。我们不难想到,该同学获得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自信心才是他在将来学习中受用不尽的财富。
  可见,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每一个契机,为课堂生成制造空间,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的舞台,使其率真的思想与张扬的个性跃然纸上,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适时的人文关怀,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那么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
  二.个性化阅读,释放动态生成教学火花
  语文新课标在培养“阅读与欣赏”能力方面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些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可以也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我们应该看到学生是一个独特的、发展的人,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个性化阅读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追求,这也是实现生成性课堂的必要保证。
  笔者曾在教学《狐狸和葡萄》一文时,鼓励同学们联系现实,大胆想象,多角度理解思考这则寓言的寓意。结果学生思维相当活跃:有的学生说狐狸身上体现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有的学生则认为“天下何处无葡萄”,何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有的学生从正面认为经过努力,却还得不到葡萄,有些东西要敢于放弃;还有的学生认为狐狸缺乏自信,不敢正视自己的能力,也缺乏执着追求的精神;更有的学生大谈狐狸还不能算狡猾,它应找个个头更大的动物如长颈鹿,用它善骗的嘴让别人为它卖力……
  尽管这些学生的见解有的稍显牵强、稚嫩,但它却是思维创新的结晶,是多层次、多角度思考的结果,是学生思维放飞的过程,是真正体现阅读的个性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一颗宽容的心来看待学生们的个性解读,把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就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他们就能自由地进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想象、创新,并能对某些权威性的看法和结论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很有成就感。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尽管有的观点理性不够,不值得推敲,但他们面红耳赤的争论场面,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正是当前语文课堂所缺失的。
  在阅读中,学生有了思维火花生成时,教师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更不能用冷水浇灭,应是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去呵护这种火花,如果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时,则要留到课后继续研究,教师更要全程参与和关注,并辅之以理性的点拨和引导,防止出现偏激的观点,使学生的见解更趋科学性,这样的课堂不就是我们所提倡的生成性课堂吗?经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课堂生成的火花,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就会喷涌而出,课堂生成就会精彩纷呈。
  三.课堂主问题,驾驭动态生成教学过程
  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在朗读感知之后,教师说:“下面我们要进入攻坚阶段,对内容进行具体探究。大家还是按四人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大约五分钟后,教师又说:“现在请各组把你们‘合作探究,互问互答’不能理解的问题提出来,我们集体探究。”结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又多又杂,加上文章较长,许多预习不够的学生将书本翻来翻去,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虽然课堂气氛还比较“热烈”,但透过这表面现象,学生得到了什么?这时候非常需要教师抛出课堂“主问题”来“收”回学生过于“放”的思维,使学生有研究方向。
  这个课例让笔者联想到两堂《行道树》的公开课,一教师也采用“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结果课堂跳跃性太强,学生思路又散又乱;一教师却适时抛出了“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这样的主问题立即引出一连串关于“忧愁”和“快乐”的思考,行道树的形象自然显现,主题探究水到渠成。
  生成性课堂并非教师无须备课,对学生放任自流,相反,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更多的学生,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高屋建瓴,总揽全局,在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设计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课堂主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去开山劈道,披荆斩棘。课堂上,教师是向导,引导学生开拓佳境,以至心智顿开,豁然开朗,课堂主问题也不是传统的面面俱到的做法,摒弃那种所谓为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满堂问的做法,它要求主问题是真正具有启发式的问题。它可以就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发问,如上文提到《行道树》的主问题;也可以以课文材料发问,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问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园子?三味书屋是一个什么样的书塾?还可以对课文空白处发问,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第二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没穿那件显示身份的长衫,这时可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这样的主问题学生颇感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探究问题的热情。
  由此可见,课堂主问题的设计是实现生成性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
  新课程要求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的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这一切表明课堂动态生成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而实现这一课堂目标,教师必须转变理念,真正实现以人文关怀为前提,以个性化阅读为保证,以课堂主问题为有效手段。相信在众多语文教学专家和广大语文教师的努力之下,它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于语文课堂。
  
  王素芬,教师,现居浙江衢州。

初中语文课堂动态生成教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