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5期 ID: 156858

  

试论“私”字的语源及其语义的发展

◇ 黄 霜

  在很多人脑海里,根本不存在“厶”这样的字眼,看到这个字,很多人会有疑问,是“么”差了一撇,是“私”又差了一边。不管怎么看,“厶”都不像是一个字。其实“厶”是“私”的本字,在先秦文字里,只有“厶”而无“私”,“厶”也读sī,平声。“厶”经过文献的数代传世,逐渐用作“以、私、矣、台(yí,读怡,古文经传中的第一人称)”等字的表音符号,便终于把“私”作为公私的“私”。而“厶”便逐渐少为人知或不为人知,逐渐被历史所湮没,其初始构形到现在为止更是存在颇多争议。
  (一)
  从形体上看,按春秋时期韩非子《五蠹》篇中的说法,“厶”的本义是“自营(环)为厶”,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以一定的半径所圈划出来的范围便是属于自己的了。那么,“厶”的初始构形便该是“ ”?那和甲骨文的“日”字又有什么区别?象形文字“日”的甲骨文是“ ”,由于原始社会的文字是刻在龟骨上,因此表示太阳轮廓的圆圈便成了六边形或菱形,而中间一点表示圆圈之内非为空,是实心,以示与数字“零”的区别。而韩非子的这一论断所推测出来的出示构形根本不能与“ ”完全区别开来,以此看来,这只不过是韩非子个人对“厶”的看法罢了,根本不能作为“私”的初始构形。
  再来看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厶,奸邪也。”现代学者范德茂、吴蕊在《关于“厶”字的意象特点及几个证明》中指出“厶”字构形是象人鼻之侧形:“从那些‘截流私分’的人总是以侧面来应付众人的疑问这个‘形象’入手,抓住这种人面部侧面的‘制高点’——鼻子侧形的形象,用他们形象的‘偏’,来说明他们的‘心术不正’,同时再以一个蔑视的声音‘si’或‘xi’(或者这个声音出现在该字之前)表示对这种人的谴责,‘厶’字就创造出来了。”按此说法,那么“厶”的原始构形便是人鼻的侧面之形了,并由此断定“厶”的本义应当是“偏也。侧面于人,掩匿其奸”。此文是建立在许慎《说文解字》的基础上,但是许慎的这种释义是否正确还有待商榷。《说文解字》是根据金文来解释字形、字义的,并不是以汉字的最初构形,因此不能完全以《说文解字》为理论依据来作文章。而“厶”的最初构形为人鼻侧形的说法也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那么,“厶”的本义并非是“奸邪”或“偏”了,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里“私”的解释有:⑴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跟‘公’相对);⑵自私(跟‘公’相对);⑶暗地里;私下;⑷秘密而不合法的,词典里把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作为作为“私”的第一条义项,而“厶”又同“私”,那么“厶”的本义便是“属于个人的或为了个人的”了,是一个中性词,不带褒贬色彩,并非是“偏”、“奸邪”之类带有贬性色彩的词类。“私”(厶)字在先秦文献里也多为此义。例如:《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郑玄笺:“田及私里。”《左传·昭公五年》:“为政者不赏私劳,不罚私怨。”《韩非子·内储说上》:“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于季氏之私。”大概意思是说:鲁国群臣众多,但所有意见都只能由季氏一个人说了算。古汉语里把归个人所有、自己占有的这种行为也成为“私”,《诗·豳风·七月》:“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毛传:“大兽公之,小兽私之。”
  (二)
  “厶”到后来为什么发展为“厶”左加“禾”的“私”了?《诗经·周颂·嘻嘻》里说:“播爵百谷,骏发尔私。”段玉裁先生在《说文注》里说:“公私字本如此,今字‘私’行而‘厶’废矣。私者,禾名也。”由此看来,在古时候“私”是一种禾本植物。上古社会在进入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之后,也即是西周时期,统治者为巩固奴隶制统治,便实行井田制度,将土地分为九区,形同“井”字。《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载:“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田,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公田种植收获归己,所以“私”从禾旁以示意,既表明“私”是一种禾类的名称,又意味着“收获归己便为私”财。同时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反映当时人们重视农业,把农作物的收获才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到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准许土地买卖,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此后,“私”的语义色彩就开始发生转变,向贬义发展了,比如:私奔、私弊、私娼、私党、私情、私通、私欲等。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天下所有的土地都成为君主一个的,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到了战国时代后期,私有制的发展让“私”越来越呈现丑恶的一面,私欲膨胀土地不为耕种人所有,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东汉许慎将“厶”释为“奸邪”义了,由“私”字的一步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致情况,从战国时代起“私”就逐渐化为统治者的专利,从而体现出当时的社会形态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三)
  再来看“公”这个字。“公”字构形为上“八”、下“厶”,表明“公”与“私”(厶)有关。“公”甲骨文为 ,从甲骨文“八”的写法便可得知“八”是分意,而下“厶”是私义,这也就表示把实物平分,不偏不倚,不少不多,做到“公平无私”,因此《韩非子》里说“背厶为公”。“公”是“公平无私”,明显带有褒义色彩,因此后来被统治者(即最高最大的社会自私者)占用。于是,一国之君被称为“公”,如秦穆公、楚庄公、齐桓公等。春秋时期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从周、秦时代开始,把有地位的老人尊称为“公”。这样更是与“私”对立起来,统治者更加将私有突显出来,给“私”蒙添上一层贬义色彩,“私”从此就一直在人们脑海里是一个属于“坏”的词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终于拂去了蒙在“私”字上面的贬义污垢,它的本来面目也逐渐显露出来,它的贬义色彩也逐渐褪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改善,个人拥有的财产也越来越多,大量有关于“私”的新的词语也跟着产生,从私房钱、私车、私房到私企、私营、私有财产被纳入法律范围,受法律的保护,可见当今社会正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看待“私”的问题,既注意其贪欲、丑陋的一面,又指出其美好、尊严的一面。
  由此可见,一个字或一个词的意义用法与一个社会的时代背景是紧密相联的,不同的社会背景会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从字的构成形态及其意义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文化心理。从“私”的本义到被扭曲到回归本来面目这样一个漫长过程中,足以可见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历程,从中可以看到古人的思维方式及其价值取向。因此,一个字或一组字里能反映出古社会中不为人知的文化意义,这值得我们现代人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政著:《字源趣谈》[M],新世界出版社,p331
  [2]范德茂、吴蕊《关于“厶”字的意象特点及几个证明》,《文史哲》2002年第3期。
  [3]《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第1192页 商务印书馆
  [4]《中国古代史》第六页 ,人民教育出版社
  [5]宋金兰:《“私”(厶)字的语源及嬗变》,《汉字文化》2008年第2期
  [6]张朋朋《谈文字的本质》,《汉字文化》2004年第3期
  
  黄霜,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

试论“私”字的语源及其语义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