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佳词妙句,可一写起作文来,不少人的语言就贫乏到捉襟见肘,甚至衣不遮体的地步。那些学过的看似已理解的精彩词语、美文妙句,不知逃到那里去了。为什么这些学生一写起作文来,便成了难为无米之炊的拙妇呢?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并且具体规定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5—6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7—9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并要求养成“收集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课程标准》这样要求,自然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做饭”必须有“米”,无米无论拙妇、巧妇都做不出来的。许多老师也布置了不少抄写、注音、解释,甚至造句的练习,以求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但这类练习做下来对学生作文作用似乎不大。不论初中还是高中,大多数学生的词汇还是相当贫乏。究其原因,看来学生作文中语言贫乏不单在词汇量,更主要的在于“拙”,即他们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词汇,他们把那些学过的、解释过的、机械地背过的优美字词又还给书本了。
苏轼在《与侄书》中写道:“凡文字,少小时须气象峥嵘,色彩绚烂,……”要使学生的文字“绚烂”起来,就要让他们在掌握大量字词的同时,学会驾驭那些精彩的跳动的文字,而连词成段的练习并能达到这一目的。
据心理学家研究:有益的、活动的记忆比无意的、单独的、机械的记忆要牢固得多。连词成段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在学生理解各个字词的基础上,把这些字词连缀成文,能大大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达到活用词汇的明显效果。另外,组段时,既要考虑如何围绕段落大意来组织语言,又要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衔接,这无疑与写作的立意、谋篇、布局有着共通之处。因此组段练习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而且能架起字词练习通往作文的桥梁,进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笔者常从以下三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连词成段的练习,使学生达到活用词汇的目的,效果甚佳。
第一,抓住课文中的重要词语,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连缀成文。这是一种基础性的比较容易的一种练习方法。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字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教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内容时,笔者在黑板上写出“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几个大字,然后要学生连词成段,将捕鸟的过程叙述出来。再如教到《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为儿子买桔时,笔者也在黑板上写出“戴、穿、蹒跚、探、穿、爬、攀、缩、倾”几个大字,然后要求学生连词成段,将父亲买桔子的过程叙述出来。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趣事和《背影》中父子深情的理解,又对这些字词的含义、句间的连缀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而为写作积累了语言材料。
第二,结合课内生字、生词,让学生造出语言简洁、连缀清晰、中心明了的语段。这是一种开放性的组段练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创作。如初中语文第一册短文两篇《散步》、《金黄的大斗笠》中有许多词很美很能表意,笔者在上这一单元课时,就曾根据课文的“各得其所、栩栩如生、小心翼翼、潇洒、涟漪、妩媚、粗犷、粼粼”等词语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连词造句成段。有个学生应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造出了这样的语段:“这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一位粗犷的男子正坐在船上潇洒地甩动着鱼杆;河边,一个妩媚的姑娘正小心翼翼地把脚探入水中,画中两个人的神情各得其所。”生动的画面,恰当的语言,不仅加深了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同时也给作者以创作的快感,从而激发了学生运用学过的优美语言进行写作的欲望。再如上《驿路犁花》这课时,笔者也曾根据课文的“延伸、简陋、修长、悠闲、晶莹”五个词语,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连词造句成段。有个学生应用丰富的想象力,造出了这样的语段:“在向远处延伸的小路旁,有一个简陋的茅草房。房前一老汉坐在石凳上,他一边悠闲地吸着旱烟,一边给坐在石凳上的小孙女讲故事,那小女孩闪动着修长眉毛下的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津津有味地听着。”优美的语段,正是学生发挥想象力活用词汇的表现。可见应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活用词汇,还能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第三,定一个主题,让学生根据命题的要求,正确选择所提供的字词进行组段。这是一种结合前面所进行的开放性组段练习的同时,所进行的封闭型组段练习,能检验学生围绕主题组织语言的能力。如用《枣核》中的“蹊跷、掐、嫣、坳、掀”写一段你去某人家探访的文字;用《春》、《济南的冬天》中的“黄晕、镶、酝酿、花枝招展、朗润、欣欣然、赶趟儿、卖弄、繁华”写一段到公园看菊展的过程;用《荷塘月色》中的“幽僻、蓊蓊郁郁、弥望”写校园或公园美丽的一角。有时也可以从课文中摘出若干词语,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词语从先到后和从后往前的顺序分别描写几个内容不同的片段。如用“流光溢彩、充盈、驳杂、妖娆、雄浑、高亢、气势磅礴”按从先到后的顺序描写一个赞美春的语段和从后往前的顺序描写一个赞美祖国山河的语段。有位学生写出了这样两个精彩的语段:“春回大地。阳光明媚,到处流光溢彩,温暖充盈着整个空间。阳光透过树枝,树影在阳光照耀下显得驳杂参差。春的妖娆引得宽阔雄浑的黄河解开紧锁了一冬的衣襟,以豪迈的脚步挟着高亢的轰鸣为大地奏出了气势磅礴的乐曲。”“他望着那气势磅礴的山川,情不自禁地以高亢雄浑的歌声唱出了对它们的赞叹,祖国妖娆的河山使这个远足他乡的游子神怡心折。看着山川驳杂的色彩,秀丽的风光,充盈于心中的苦闷为一片流光溢彩的艳阳天取而代之。”在布置这些作业时,我们可以在句的连缀指导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如记叙段一般可以时间为线索,说明段、议论段可以空间、逻辑为线索。句与句之间互相呼应、前后连贯,尽量做到一气呵成。这样,书本上作家们使用的字词便能“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学生们抒写生活、漫话现实、展望未来的工具,从而为写作构筑坚实的语言基础,准备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通过以上连词成段的练习,我所执教的学生作文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他们已渐渐摆脱了为写多少个字而烦恼不堪的窘境,开始能在作文中运用优美的字词,并渐渐自己拥有一个装满“大米”的“大仓库”,并渐向能烹出香甜可口米饭的“巧妇”转化。
江长茂,教师,现居福建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