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当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升学考试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之大,无论怎样夸大都不过分。几乎所有关注教育的人士都在对“应试教育”狂轰滥炸,但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依旧我行我素,真正是“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理念是理想,考试是现实,在美好的教育理想和残酷的考试成绩之间,天平会毫不犹豫地向后者倾斜。要想改变现实中的教育,首先要改变考试。考试是教学的风向标,有什么样的考试导向,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向。
近几年高中生作文的文风越来越浮夸,主要原因就在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所显示的文风导向。这里说的“评分标准”,不是指《考试说明》中的文字说明,而是指阅卷者在实际操作中所做的显性指向,具体表现在每年7、8月份出炉的各省满分作文。这些作文像标杆一样竖立在语文教学的讲台上,同学们趋之若鹜,竞相模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时期的中学生文风。当然,每年的满分作文确有大批优秀的文章,但良莠不齐,也有相当多的文章名不副实,在中学教学中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笔者曾在全市举办过一次高中生作文竞赛,600篇参赛作文,文字水平固然有高有低,但80%的文章表现出了浮夸的文风。
那么,这种浮夸的文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选材脱离生活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一条艺术创作的基本准则。笔者认为,凡一切艺术创作概莫能外。中学生的写作尽管稚嫩,但理应属于“创作”的范畴,自然也不能例外。然而,当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严重违背这条基本准则,写作时不是把笔触伸向生活的深处,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而是避实就虚,拼凑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或诗词名句,加上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话、套话,以掩盖思想的苍白。就写作而言,没有个性化的感悟和思想,就失去了作文的本质意义。即使是中小学生作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也是学习如何观察与体验生活、如何关注并思考问题、如何表达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喜怒哀乐,而不能沦为简单地训练技巧和语言。好比一个人,作文的技巧不过是是皮肉,而内容与情感则是血脉和精气,没有血脉和精气的人体不过是一堆腐肉,看了让人恶心。文章也是如此,没有生活的体验与思考,没有个性化的感悟与认识,没有真挚动人的感情,什么技巧都无法令其起死回生,提高文章的内涵与品位。
那么,没有对生活的观察、认识和思考,何以能构造出800多字的应试作文呢?这里就如程咬金的板斧,无论来者是谁,抡起斧子劈过去,然后鸣锣收兵,这板斧就是古代名人加上诗词名句。
试举一例:
价值之花缀于责任枝头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他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作为诗仙的他,怎能忍受官场的黑暗与倾轧。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诗仙的责任不就是如此吗?即使是高官厚禄也挡不住李白对自己责任的追求。
这段话摘自《语文学习》2010年7.8期殷超英推荐的全国卷I的考场作文。2010年全国卷I的作文试题是看图作文:
漫画上一张桌子,桌前坐着四只猫,桌上四盘鱼肉,其中的一只猫跳开坐席捕获一只老鼠,另一只猫嘲笑它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还吃老鼠?”
从漫画内容看,这位考生以“责任”为话题来写作是正确的。尽管文章题目扭捏作态,矫揉造作得令你作呕,但立意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他(她)的论证部分,实在让人费解。“青山绿水,衣袂翩翩,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这是李白的人生责任吗?李白的人生色彩,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让人心旌摇荡。一个至死都是以天下为己任、时刻想“为君谈笑净胡沙”的大诗人,怎么会有这样的“人生责任”?况且,这种令人沉迷的“散文意境”和责任放在一块,真是牵强得使人啼笑皆非。考生为何要如此生拉硬拽呢?因为下笔不离名人的写作套路严重束缚了他的思维,不管什么主题都必须拉个古代名人来演绎一番,于是李白便糊里糊涂得被他“论证”了一大段。(限于篇幅,例子不再列举,也举不胜举,读者打开各种《范文选读》一翻即可看到。)
这样的考场作文被当做优秀的文章推荐出来,真让人匪夷所思。本文的主旨并非是批评某一篇文章,而是想说明当前许多学生写作文不是关注他所生活的这个时代,而是满脑子记住一些古代名人和诗词名句,由生拉硬扯走向胡诌八扯,满篇胡话,将诚心正意的作文态度销蚀殆尽。
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才是作文的正道。如果从当代高中生大量的作文中读不出这个时代的潮起潮落,读不出时代浪潮溅入他们心灵的朵朵浪花,甚至读不出他们成长过程的生态状貌,感受不到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只能看到一串串古人的名字,那么指导学生作文的目的何在?孩子们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将何以挥洒他们手中的笔墨?记得周作人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八股让人胡说八道,策论则坏人心术”。如果多数中学生下笔都是一些比旧时八股、策论还要陈腐的文字,那就距离我们求真向善的教育目标太遥远了。
二、语言华美虚浮
白居易在《与元久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里虽然说的是诗,其实也适合其他的一些文学。没有“情”就失去了文章的根基,没有“义”就没有了文章的宗旨。词章只有依附在文章的“情理”上,才能悦人耳目、动人心弦,否则无论多么华丽的词藻,都会变得没有生机与灵气。王明辉先生说:“诗文的气势不是向壁虚造的,倘内无深情郁结,外无世事相激,徒自以浮夸言辞造出所谓的气势,结果必然是空洞乏味的。”(王明辉《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余何日斫蛟鼍》)
自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增设了“发展等级”中的“有文采”一项,高中作文教学便有了实实在在的新抓手。“深刻”太玄乎,“丰富”太费事,“有创新”需要超乎常人的禀赋,唯有“文采”一项最具体、最具训练的操作性。于是乎很多作文课变成“文采”训练课,下笔不写几段“有文采”的话,作文就没有了得高分的希望。一些高考中的满分作文更是推波助澜,“华美虚浮”一时成了统摄中学生作文的文风。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并非反对作文有文采,而是反对那些不顾文章内容,一味雕琢所谓“文采”的做法。在这样的文章中,大段大段的语言并非真正的“有文采”,而是一些表面上华丽有致实际上逻辑混乱、表意不明的语句组合。
例一:
绿色生活
蜗居一寓。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价殚精竭虑?是否还在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你终日翘首企盼头顶那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泥……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生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然,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终于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扉页,袅袅动人,青翠欲滴。你摸摸那文竹的叶片,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你建议:何妨用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止于流水。这杯中的茶,竹雨缤纷翩翩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这是摘自《语文学习》2010年7.8期袁卫星推荐的江苏卷考场作文。2010年江苏高考是命题作文“绿色生活”,上面摘取的是一篇文章的开头几段,370余字,除了作者两处有意嵌入“绿色生活”这个词语之外,其他的文字简直令人莫名其妙。“蜗居一寓。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飘摇的老屋……”这一切为什么和绿色的生活不相称?为日益暴涨的房价殚精竭虑,替明天的落脚点大声疾呼,为身居蜗壳怨天尤人,就是“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第三段以下的文字更是让人如坠雾中,不知所云。唐顺之在写给洪方洲的信中说:“近来觉得诗文一事,只是直写胸臆,如谚语所谓‘开口见喉咙者’,使后人读之,如真见其面目,瑜瑕皆不容掩,所谓本色,此为上乘文字。扬子云闪缩谲诡,欲说不说,不说又说,此最下者,其心术亦略可知。……近来作家如吹‘画壶’,糊糊涂涂,不知何调?又如村屠刈肉,一片皮毛,斯亦下矣。”“如村屠刈肉,一片皮毛”真是形象逼真,讽刺得入木三分。
例二:
溯源
六千万年前的一次意外:生命退回到最初的蒙昧;六千年前的炎炎夏日,人类开始了最初的文明。今天的我,也许身在灯红酒绿的都市文明中,心间却奔腾着远古时代的金戈铁马。而在我的梦想里面,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悠长的回忆。
这是摘自《语文学习》2010年7.8期肖伟推荐的四川卷考场作文中的开头一段。大家看看这些貌似“有文采”的句子,究竟想表达什么意思?句子之间有什么关联?为什么是“六千万年前的一次意外”?为什么非要在“炎炎夏日”?什么是“也许身在……”?而又成了“这一切,不过是一个悠长的回忆”?读起来气势不凡,实际上语无伦次。
例三:
一任花前尽醉归
血液中含一份温柔,笑靥中秀二份清愁,回眸处淌一派风流,我可以这样阅读你,我的书卷,你触手可及,侧耳可听,倾心可寻,我愿予以真心,陶醉在你的怀抱,寻找,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愿望;古韵,是葱茏如竹的书卷印象。
借一曲银宇笙调,一羽白鹤,我在诗歌中交出心灵,你行走于灯下纸上。宽袍水袖间,散发出馥郁的芳香。当谢灵运把船泊在彭蠡湖口,议论皓月当空,诗人独立船头,远方灯影凄凄,鸟影幢幢,而岸边却是蒹葭苍苍,野菊灿灿,“乘目听衰,浥露馥芳荪”,天籁的亲切,花朵的娇羞,以及天地间一事无所知晓的玄机与奥秘,此刻,一杯清茶,一盏薄酒,我仿佛化身成为了这花坞柳岸旁的一块石头,抑或是与谢灵运同游,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早已与他进行着最深层次的交流,尘世的繁杂与混乱得以暂时逃脱,在自然中我仿佛获得了新生与烛照。
这是摘自《语文学习》2010年7.8期方芳推荐的全国卷II的考场作文。2010年全国卷II的作文题是有关“浅阅读”的话题,从提供材料的最后一句疑问中,我们可以把握到所给材料的基本观点,是批评当前流行的“浅阅读”,至少是让作者讨论“浅阅读”的得与失,给读者在阅读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但我们看看上面的文章,在将近一半的篇幅里,可有一句是与阅读痛痒相关的文字?考生在貌似“纯美”的词语组合中自我陶醉,什么“血液中含一份温柔,笑靥中秀二份清愁,回眸处淌一派风流”,什么“古韵,是葱茏如竹的书卷印象”,什么“借一曲银宇笙调,一羽白鹤,我在诗歌中交出心灵,你行走于灯下纸上”……简直是满嘴呓语。文中对谢灵运的描述与解读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什么“与谢灵运同游,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早已与他进行着最深层次的交流”,完全是自我夸大的胡话。张柠在《囚笼中的文学》一文中说:“如果一份貌似精美的食物让人反胃甚至可能有毒,那么,我宁愿去吃一份粗糙但安全的猪食。”
恳请每年批阅高考试卷的老师们,不要再向社会推荐这样的“典范”作文了,因为它不止负面地表现出评判者的眼光与水准,还错误地引领着我们的作文方向,毒害着广大中学生的心灵。请把那些关注现实生活、烙满时代印记的作文选出来;把那些记录生活哀乐、抒发内心爱憎的作文选出来;把那些虽无文学技巧,但却有独特思想的作文选出来;把那些语言朴实无华,内容却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作文选出来。这是阅卷老师应尽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明辉.匣里龙泉吟不住,问余何日斫蛟鼍[J].文史知识,2011,(8).
[2]张柠.囚笼中的文学[J].读书,2011,(9).
(韩建华 山东省菏泽市教研室 27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