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39

[ 贾伟静 文选 ]   

论《天妃娘妈传》中天妃形象的塑造

◇ 贾伟静

  摘 要:《天妃娘妈传》中的天妃有观音门徒、林氏之女、战神、生育神等多重角色和身份,其中蕴含的都是不懈奋斗的精神及勇于实践的信念。但作品中过多内容游离于主题之外,与主人公天妃并无密切联系,导致天妃形象未能得到充分的塑造,个性缺失,特色不明显。
  关键词:天妃形象 不足
  
  《天妃娘妈传》是明朝作家吴还初创作的一部长篇章回小说。顾名思义,天妃是书中的主人公。天妃即妈祖,是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保护神,亦称“天后”、“天上圣母”等。据宋代洪迈《夷坚支志》所载,南宋莆田一带已有该神的庙宇及对该神的信仰。近年来,有关妈祖的研究形成了一股文化热潮,盛况空前。《天妃娘妈传》作为我国现存最古的妈祖神话小说,是研究妈祖文化极为珍贵的资料。该书以历代文献记载为参考依据,以民间传说作为小说的现实基础,叙述了天妃林娘娘从投胎转世至朝廷褒封的全过程。本文拟对《天妃娘妈传》的叙事情节作阐释与梳理,并对其天妃形象塑造的得失进行分析。
  一
  《天妃娘妈传》是以“道教对神仙世界独有的描绘,佛教对西天佛地奇妙的幻化及儒家高尚的政治理想”[1]为经验借鉴而进行的艺术创作。作品中天妃形象的塑造也无不体现着这种思想。
  (一)观音门徒
  吴还初在文献记载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想象重新建构了天妃角色,使天妃以北天妙极星君之女玄真的身份出场,此构思为小说增添了传奇色彩。“北天妙极星君之女”即是神仙之女,单从其姓名“玄真”上,我们同样可以推断出她与仙人间的某些关联。胡孚琛先生在《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中说:“道教中的仙人是由人修炼得道的样板,故仙人也称真人,是体道合真的人,即仙真。”[2]从这个论断可以概略推知玄真即是仙人,或者即将成为仙人。有仙人的身份做铺垫,接下来的故事则是顺理成章的。
  文本中作者将玄真派作观音的门徒,缘由有四:一是明朝时期观音菩萨在民间已被得到普遍信奉;二是玄真本是仙人,她自身条件优越;三是玄真有一颗普渡众生、造福人类的善心;四是玄真陷入困境之时,需要神人的指点。
  以上四点皆能证实观音与天妃师徒关系的成立,此种关系的建构不但渲染了天妃的神性,同时也推动了妈祖信仰的深入传播。
  (二)林氏之女
  本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之身,玄真为何选择下凡投胎,为何又选择林长者家?细读作品,可知这一环节的设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林长者的乐善布施与蔡夫人的端庄贤惠,即是玄真选择林家的理由之一。玄真的一生可谓曲折坎坷,而投胎下凡不仅是她人生中的一个转折,同时也是其理想实现的重要方式。通过这一途径,玄真才能真正地做到为民造福。
  有关妈祖文献记载:李俊甫嘉定二年(1209)《莆阳比事》卷七云:“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3]元人程端学《灵济庙事迹记》载:“神姓林氏,兴化莆田都巡君之季女,生而神异,能拯救患难。”[4]以上文献均记载天妃林姓,作者的构思艺术正是建立在文献记载的基础上的。
  (三)战神
  在小说第一回“鳄猴精碧苑为怪”中,作者清楚地交代了文本涉及的角色:鳄精、猴精与玄真女,文本始终围绕着三者展开。在第二十二回“弱水岩收服毛公”中,作者讲述了真人擒拿妖猴的全过程。在观音菩萨、土地神的帮助下,玄真最终收服妖猴,完成夙愿。在整个作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玄真并不是孤军奋战的,而是在众神齐心合力的前提下,才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也告诫了世人:领导者的威力、团结性的鼓励、适时的求助,在团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收服鳄精的故事情节是在玄真女得到册封之后,具体情节讲述主要在第三十一回“天妃妈收服鳄精”中。在国民危难之时,天妃毫不犹豫出手相助,她没有摆出傲人的架子,更没有畏缩。她所给予的关心与无微不至让人感觉无比亲切。在求功成的同时,她更讲究策略及其有效性。缜密的分析,清晰的战略,龙王的极力相助,万事俱备,胜利在即。的确,如龙王所说:“天妃之谋,人所不及,敢不惟命是从。”
  (四)天妃
  在第二十五回“金銮殿传旨宣封”中,明帝下诏敕封真人为护国庇民天妃林氏娘娘。从默默无闻之辈到万人敬仰之位,一路走来,有无数的抉择与道不尽的艰辛,天妃却毅然昂首挺立,为了千万百姓的安康幸福,也为宣扬正义,她从未计较个人得失。从北天妙极星君之女到林氏之女,再到护国庇民天妃林氏娘娘,每个一转变都充盈着坚持的力量,每一步伐都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在天妃神灵保佑下,妖怪得以清除,国家逐渐繁荣稳定,人们皆富足安康。州官、县官、镇官纷纷捐俸,为真人整治庙宇。朝廷之重视,民意之不可违,天妃于社稷之贡献,被敕封理所当然。于天妃而言,圣主之厚恩是莫大的肯定与鼓舞,昔日的离别伤感及曾经的些许舍弃也已不再重要。一路走来饱经沧桑,天妃却毫无怨言,她的无私赢得了世人的肯定。在整个作品中,这一环节的设计可谓是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五)生育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生育,于是诸多的生育神也随之产生。在沿海地区人们尊称天妃为生育之神。在作品第二十八回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天妃是如何饰演生育神角色的。当天妃回到莆阳,从社主口中得知本县主母王氏于今夜子时分娩,但其衙后时常显怪,旧任主母,多遭其难,恐王氏也有不测。在这危难关头,天妃挺身而出,决定亲自前往,果见几个小鬼与一身穿白袍的女妖在衙后唧唧哝哝,欲丧王氏之命。天妃见此状曰:“及今不救,则无救时矣!”遂召集兵将,将衙前衙后重重围住,天妃直入王氏卧所,见女妖正端坐于王氏床前,于是她拿起随身剑朝女妖劈去,不料女妖一躲即逃。天妃见王氏无大碍,即飞身擒拿妖怪而去。随后王氏分娩得一男子,母子平安。当众人得知是天妃显灵保佑之后,纷纷送币帛、旗帐、猪羊等,到坛前祭拜言谢。天妃造福人类之功,无人能及。
  细读《天妃娘妈传》,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对天妃的深挚情感。首先,作者坚信“凡积德累仁者,皆有善报”。朝廷敕封“天妃”的情节构思即是这一说法的最好证明。在“天妃”的身份得到认可后,其职能的单一性也渐演变为多功能性,这无不说明天妃已被民众视为了精神支柱。民间造神运动的兴起即是如此,一旦民众所祈得到灵验,那么神的地位就会随之提升。其二,浓重的佛道思想。作品中处处散发着佛道思想的气息,正是这种思想促使作者充分运用手中之笔表达对妈祖的崇拜的。
  综上所述,天妃自身虽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但不论角色如何转变,其中蕴含的都是不懈奋斗的精神及勇于实践的信念。作者创造性思维活动关注的中心也始终未变,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
  二
  学术界一些学者对《天妃娘妈传》一书的价值进行了衡量与判定,如黄永年先生在《〈天妃娘妈传〉校点前言》中说:“在《传》里引用《诗经》、《论语》以至《楚辞》的成句,还用八股笔法写点似骈似散的句子。在同档次小说中可谓别具一格。在描写猴、鳄等妖怪时也颇具人化,个别地方读起来还颇有风趣。”[5]罗春旭也说:“《天妃娘妈传》可以说是从宋代至明代的天妃传说的集大成者。”[6]尽管《天妃娘妈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者的肯定,但并不说明它没有缺陷。黄永年先生说:“至于从文章角度来讲,这部小说当然不算上乘佳作。”[7]罗春旭也指出:“从艺术水平上来看,因为小说旨在宣扬神道法力无边,因此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显得荒疏了些。”[8]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天妃形象塑造之不足进行分析。
  第一,天妃形象塑造不充分。书中不只描写了猴精、鳄精两种妖怪,还描写了猫精、虎精、白鸡精、鳅精等妖怪,过多的配角形象填满了空间。有些故事情节从表面上看只不过是妖魔间的打打杀杀,与主人公天妃没有太多关联。如在第四回“黄毛公投奔西番”中,吴还初着重叙述了猴精与猫精间的种种事情;又如第二十二回“弱水岩收服毛公”讲述的是猴精与虎精的相遇。纵观整部作品,可发现,全文三十二回中,有十七回都是描写妖怪的。显然,对妖魔的过多着墨,甚至是以妖魔的活动叙事为创作主线的方法,确实影响到了作品主题的正确表达,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读者群体对天妃的关注。在《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中,关于《天妃娘妈传》有这样的介绍:“天妃娘娘为海神,其事民间传说颇多,各地多有庙宇祭祀。此书乃传说之一种,多神怪内容,有其特色。”[9]此书神怪内容过多,神怪形象的塑造不仅淡化了作品中天妃的主角色彩,也有喧宾夺主之嫌,而其荒诞离奇与民众的现实生活更是风马牛不相及。
  将《天妃娘妈传》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此不足会更加明显。《天妃显圣录》亦以天妃为主角,以天妃灵迹为叙事内容,其中“机上救亲”一回,仅仅一百多字的叙述,即将故事原委道出。而在《天妃娘妈传》中亦有一回是“机上救舟”的故事,乍看二者像一回事,但其实并不同。《天妃娘妈传》第九回“玄真女机上救舟”,情节的展开共用了一千多字使小说的铺陈冗长繁赘。《天妃显圣录》所载是天妃救兄舟,而《天妃娘妈传》中是救客舟,情节构思中还穿插了鳄精的活动叙述。故事主题同为“救”,但后者的“救”明显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即使这种艺术构思并不违背现实逻辑。远离现实生活的离奇荒诞的描写,愈精致就愈显造作。诚然,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必需品,但艺术作品与读者的共鸣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作为根基的,脱离现实的虚构只会使作品显得苍白乏味。
  第二,在人们的心目中,天妃不只是海神,而且是雨水之神、农田灌溉之神等。而作品中所塑造的天妃职司单调、不全面,仅仅局限于海上救舟。社会的发展、民众的需求要求天妃职司具有多样化,所以作品中所体现的天妃身份与民众期待的有些出入。
  小说既是作家的创作,也是生活的一种反映。把握好主客观的尺度,处理好艺术想象力与现实生活需求的关系,是作家必备的态度。生活在妈祖信仰盛行的年代,作者努力跟随妈祖信仰发展的步伐已成为大势所趋,而如果脱离轨道,一味地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不免显得有些随意。
  第三,人物形象塑造个性缺失、特色不明显。旷世巨作《西游记》,有着天马行空、幻诞离奇的百变,也有着神异幻想的浪漫,唐僧师徒历经八十一难,终达西天取得真经。《娘妈传》似乎也遵照着这种久经磨难终成正果的因果关系,但却给人一杂乱无章之感,远比不上《西游记》结构条理之清晰。两部作品中都有猴,不同的是《娘妈传》中塑造的猴是反面角色,而《西游记》中猴代表的是大无畏精神。又如,天妃及林二郎全家功成正果之艺术构思,与唐僧师徒取得真经情节雷同。再如,鳄、猴的为非作歹与《西游记》中出现的种种妖魔鬼怪也存在着一些共通。所有这些相似,学术界也不是没有质疑,如黄永年在《〈天妃娘妈传〉校点前言》中说:“猴妖拔腋下毛变化猴子猴孙又显然是抄袭《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神通。”[10]人物乃至情节的照搬使艺术感染力大大削弱,同时也大大挫伤了读者的审美积极性。
  综上所述,《天妃娘妈传》的确存在着些许不足,这些不足与作品的亡佚也有着一定的关联,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将责任归于作品自身的缺陷,因为一些时代的外在因素也定会影响作品的流传。如封建统治者的抑商政策及书坊的刊行印刷等等,都或多或少地阻碍了文学作品的传播。那么现存唯一一部藏于日本双红堂的明刻孤本,及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日本双红堂藏明刻孤本出版的影印本,为学术界进行妈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不可多得的条件下,我们更应该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客观分析其优与劣,既不能给予夸大其辞之评,也不能作掩饰之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作品自身的价值,以期挖掘出更多的意义。
  
  注释:
  [1]吴志达:《明代文学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6页。
  [2]胡孚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丹道》(增订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512页。
  [3]《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4][元]程端学:《积斋集》(卷四),《文渊阁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5][7][10]黄永年:《<天妃娘妈传>校点前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89年,第4期。
  [6][8]罗春旭:《天妃—从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龙岩学报,2005年,第5期。
  [9]朱一玄,宁稼雨,陈桂声:《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贾伟静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7;河南省新乡市新乡县古固寨镇第二初级中学 453700)
  

论《天妃娘妈传》中天妃形象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