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作文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是假话、空话、套话满篇,而唯独找不见真话。这种现象是命题者与应考者共同造假所造成的。
关键词:学生作文 造假 文学的功能
一、真实的自己失语与命题者、应考者的造假
当前作文教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作文中充斥着假话、空话、套话,学生的作文千人一口,而那个真实的自己却是隐身的、失语的。一些有识之士甚至大声疾呼:作文已经成了培养国人说假话的沃土。学生作文中出现这样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它是作文命题的造假与学生应试的造假双重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讲究“文以载道”,这种思想在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愈演愈烈,以至于出现了把作文课当成政治课的趋势,作文题目对政治形势可谓是亦步亦趋,作文沦为了图解国家政策的奴婢。君不见,一个洞悉了高考作文演变规律的应届毕业生,甚至在2002年高考前夕,在一家BBS发帖,大胆推测2002年的作文题目必定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其理由是2001年政治领域宣传“以德治国”,与此相契合,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是《诚信》,那么,2002年的作文必然是对“诚信”题目的进一步深化,拾金不昧已经不过瘾,非得舍己救人了[1]。一个应届生不过十八九岁而已,他对于教育主管部门的精神尚且领悟得如此透彻,对高考命题者的思想尚能预测得如此准确,那么,比应届毕业生阅历丰富得多的语文老师、学生家长对于命题者的意图能不了然于胸吗?
如此一来,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命题者想的完全是怎样配合政策,虚构场景,至于这个场景会不会真的出现,则不在命题者所考虑的范围内。而考生呢,哪怕现实生活中的他锱铢必较,甚至于喜欢贪小便宜,考场中的他也懂得配合政策,迎合命题者,做出“正确”的“心灵选择”。至于这个“心灵的选择”是不是真的落实到生活中,命题者没有去想,考生恐怕也没有几个人会去管。
二、放下身段,让作文发出心声
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是因为,人类在思考,但却抓不住真理。”[2](P199)可是,假若人类不思考,上帝恐怕会笑得一刻也停不下来了——如果人类不思考,就会犯最低级的常识性错误,如果那样,全知全能的上帝能不掩着嘴巴呵呵地笑个不停吗?人类的思考注定了是单个人的思考。每个人必定有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性格、经历,一旦思考,这个“类”就不再是铁板一块,每个人必定是站在自己特定的立场、角度来看问题、想事情。这时候上帝即便要取笑人类,恐怕发出的也是无奈的笑。
写作其实是每一个写作者与命运之神对话的过程。既然不一样的人,有不一样的性格、爱好、趣味,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不一样的家庭背景,——一句话,不一样的命运,那么,每个人的写作理所当然发出的只能是自己独特的声音。同样是童年,萧红记忆中的童年是温馨的,有祖父教诗歌时的欢声笑语,而张爱玲的童年却是寂寞的,“有太阳的地方使人瞌睡,阴暗的地方有古墓的清凉”[3](P136)。
三、惟有真实,方能触动灵魂
不可否认,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尚需引导。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要触动学生的灵魂,必须要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说出心里话。
要袒露真实的自己,学生们心里或许会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比如,抒写“我”的感受,能不能引不起别人的共鸣?抒写“我”的感受,会不会因为抒写的思想、感情不正确而遭遇改卷老师的低分?抒写“我”的感受,读者会不会因为和“我”情感、意见相左而排斥我的文章?
对于这些疑问,我们下面一个一个来解答。
先说抒写“我”的感受能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作者是人,读者也是人,在相似的情境中的心理感受应该具有相似性——退一步说,即使不同个体因为不同性格而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但是,既然处于相似的情境中,那么不同主体之间起码也有了沟通的可能性。真正的创作,总是富有感染力的,这样的创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遂觉自己之势力亦为之发扬而不能自已”[4](P43)。由此可见,这里作者能否引起读者的共鸣,取决于作者能否把自己感情产生的情境、氛围等尽可能生动、具体地描述给读者,尽可能地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读者自然就会与作者共鸣,随作者的喜怒哀乐而喜怒哀乐了。
其次,抒写“我”的感受,会不会因为抒写的思想、感情不正确而遭遇改卷老师的低分?读者会不会因为和“我”情感、意见相左而排斥我的文章?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澄清文学与科学的不同。文学更多地反映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作者既然是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学生,那么,作者的主观感受自然不可能整齐划一了。倘要追求客观、唯一地反映事物,那么,我们要求助的就不应该是文学,而应该是科学知识,因为科学知识从来都是钉是钉铆是铆的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第一要广泛阅读,“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第二要公平、公正,“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生活是如此复杂,如实反映生活的佳作一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一定不是非黑即白的。真正的文学,实际上它是灰色的,是处于模糊地带的东西,它呈现了人生和世界的一种状态。[5](P13)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持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才能够比较公平地赏鉴出真正的优秀作品。
四、放宽视野,文学的功能不只是载道
儒家文化向来重视文学的实际功利性。但是,文学不只有现实功利性,它还是表达感情的最好途径之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人的情感本来是非常个体性的,可是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群体本位”,文学艺术作品既然要在人际交往中发挥教育作用,自然是要服从于“群体本位”了。这样一来,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要说,不利于稳定的思想不要有,个人的痛苦是渺小的,个人的感情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出发,也便有了喊口号式的虚假文学。
事实上,文学除了具有道德指引的功能之外,它还有慰藉人心,沟通理解,甚至娱乐休闲等方面的功能。“春江水暖鸭先知”,生性敏感的作者实际充当了人类情感、思想的代言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是最大限度地尊重生活的,惟有真实,有类似情感体验的读者才能在作品中慰藉自己的感情;惟有真实,日常生活中处于此一立场的人才能从文学作品中理解彼一立场的人的苦衷;惟有真实,文学的娱乐作用才能让人们笑后有所回味,也有所启迪。
退一步说,即便是要实现文学的道德引导作用,作者也不能凌驾于读者之上,犹如精神领袖登高一呼给读者指明前进的方向。文学要做的只能是尽可能地呈现一个逼真的世界,至于读者在看了作品之后,选择怎样的道德行为,那也不是作者所能左右得了的。即使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道学家不也看到了诲淫诲盗吗?
注释:
[1]王怡:《高考作文题是一场道德绑架》,http://bbs.cenet.org.cn。
[2]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3]张爱玲:《<私语>见张爱玲:<流言>》,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4]周锡山:《人间嗜好之研究》,《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5]于坚,谢有顺:《于坚谢有顺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许俊莹 山东泰山学院中文系 2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