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78

[ 隋鑫 文选 ]   

如何打好高考作文基础

◇ 隋鑫

  摘 要:高一、高二作为高考作文的的基础奠定阶段,其间的作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自觉性,而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则是固其根本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高考 作文 观察力 自觉性 分析能力
  
  高一、高二是高考作文的计划训练阶段。作文教学只有掌握写作规律,深入研究、正确总结出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般原则和规律,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采用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高一、高二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作时要有理可循,有情可抒。用“观察——分析——写作”三级训练要求学生,欲达到一定的写作水平,只有长期坚持这一环环相扣的三级训练才能得以实现。而且,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决定了作文教学不能靠押题、猜题、赶时髦话题,不能侥幸于考场灵感创造奇迹,更不能寻捷径“钓鱼总奔水花去”,而必须在遵循写作规律、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前提下,从基本功抓起,从点滴做起,有计划地进行逐级训练,并要求学生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因此,高考作文教学必须从高一、高二开始便进行有计划有序的训练。两年秩序井然的作文训练之后,便将进入高三冲刺阶段。
  “欲求木之长,必先固其根”,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自觉性在高考作文训练阶段至关重要。毫无疑问,提高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是固其根本的有效方法。
  第一,在高一阶段,给学生设计“十大十小”的训练题,命题意图侧重于对学生观察力和自觉性的培养。首先,十大作文题,如记叙、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多样,诗歌、读后感、讲稿、书信、故事等,题材多样。若为命题类作文训练,则以获得最基本的限制性写作技术为要求。话题类作文训练偏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及文章结构方面的要求,力求篇篇都努力掌握某一项写作技巧或某一些写作知识。这就首先得把教学重点放在审题立意上,因为这是作文的起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审题立意既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又是作文的核心层面。它主要涉及到审文体、审要求、审范围等方面,而且在具体的审思过程中必须做到准确、全面,这关系到文章的思想灵魂这一核心问题。当然,具体的审题立意必须要有相应的方法和要求,实践证明,“中心语表范围、深度、特色,是‘附加’”的语法审题法、“逐词分析辨含义,把握内容关系大”的析词分析法、“透过命题作推断,补充隐意是关键”的隐含判断法等审题法都具有非常明显的训练效果。如《对于减负,我想说》、《青春赋》、《自卑、自负、自强》、《桥》等命题,既有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又有对人生价值的探讨,还有对事物理性的辩论以及对学习方法的总结。设置这些命题,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取让学生从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思考探索,绝不盲目命题或为完成任务而随意设置。另外,在“十大”作文训练过程中,还必须强调联系现实生活,写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之事物,以求内容上的“真”和“实”,使学生在习作中搞懂各种文体的特点与写法。其次,小作文都是小片段的观察,如《瞬间》、《他怎么了?》、《我第一次作客》、《这真是个ⅹⅹ的地方》、《百花园中最爱菊》等命题,能促使学生观察社会、生活、环境、人物,培养他们积累生活素材的意识,使他们用心去感受客观事物,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用笔写出自己的思想、看法,以避免“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文风,解决无话可说的问题。这也是“文章自得方为贵”观点的具体体现。
  第二,高二阶段的作文教学训练必须侧重于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在高一“十大十小”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深入观察能力以及加强学生的为文自觉性,进而加大难度,提高能力训练的目标。首先,大作文训练方面,各种材料新颖别致:文字材料一则、二则、多则皆有;图画材料一幅、二幅、多幅皆可;内容涉及到创业名人的人生感悟、平淡生活中的小民意识等。作文材料均以显义为主,由浅易入手,以练习审读、理解、立意。在这个阶段,文体要相对精细化,而文艺类的体裁、形式,因其难以掌握,又不在“考纲”之列,应被请出训练之列。对其他基本文体则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并要加大写作力度。而且,还须在写作话题中增加社科方面的内容,以激励学生热爱科学事业,促使学生拓宽理性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在小作文方面,要力求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并由观察作文转为插、补、续、改、缩、扩的形式,以使其掌握多样化的写作技巧。
  第三,寄寓性命题是高考作文教学基础训练阶段的一大难题。这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训练文章中经常会表现出思维僵化、简单、思路阻塞,立意抓不住要害,常打“擦边球”以及分析问题表面、肤浅、孤立、绝对、片面等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首先,多数学生不懂辩证法,未能掌握分析事物的方法,不理解材料的寓义所指,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必须将哲学原理、辩证观点引入材料作文的训练中。而且,只有全面深刻地思考分析了材料中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事物,才能抓住材料的中心,进而知其寓指。另外,分析事物的方法不外乎三种:因果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演变分析法。这就需要用一些富有思辨色彩的命题做训练,如《文凭与水平》、《苦与乐》、《奉献与索取》、《苗与草》、《浪花与大海》、《防微杜渐》等。在分析的过程中,辩证法观点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指导学生在认识客观事物时,注意事物之间的条件、因果联系,懂得事物的发展规律,量变质变的原理等;能够使学生了解并正确地分析、判断事物,使思维顺向、逆向、辐射发散,并得出新颖而独到的观点和见解;从而把握材料中心,抓住命题意图,运用“框架六步式法”、“寓义本义转换法”、“巧提三说联料法”、“详举简列用例法”、“针对现实联系法”等写作技巧写出角度新、立意高、主题深的文章。
  总之,高一、高二作为高考作文的基础训练阶段,其作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选材和片段写作的能力,从而为高三阶段的综合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隋鑫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二中学 730000)

如何打好高考作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