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改对老师提出新的要求,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新课改的中心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优势,多渠道的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早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新课标》明确提出:“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取向的教育。”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当今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语文学科是中学课程中的基础学科,所以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作激情,让他们成为创造学习的主人,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当中,与学生和平共处。比如课堂上多用“我们一起来讨论好吗?”“同学们,你认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谁能给大家读一下?”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再者,教师的一句适时的赞美与鼓励更能使学生受到激励,比如“你真聪明”、“你的回答太精彩了”、“你的新见解令同学们刮目相看”,这些赞美会令学生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其创新的意识也就随之更加强烈了。另外,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录音机等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去。如在学习《晏子使楚》一文时,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猜,在看到课题时不要急于读课文,先想象一下,晏子是何许人也?长得怎么样?外在形象好吗?他是哪国人?他要到楚国去做什么?他睿智聪明吗,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文本,了解文章内容,看看自己所想象的与文章有什么不同,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从而使学生对文章有更准确的理解,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能力。这正印证了教育家乌申斯基的那句话:“强烈的活跃的想象是伟大智慧不可缺少的属性”,有了想象就能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生发出种种新的形象来。
二、鼓励学生质疑
长期以来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措施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比较封闭的,教师在课堂上高高在上,“我”说了算,牵着学生一步步向前“走”,舍不得放手,不问民主,也不讲自主,重视优生鄙视差生,严重扼杀了学生创新意识的萌生。上课时绝大部分老师喜欢用求同思维一统天下,几乎没有老师希望学生向自己提出“为什么”以给自己的教学设置障碍。但是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提倡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提问并积极引导他们大胆质疑,提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说出自己独到的想法和主张,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可能养成求异和创新的思维习惯。比如在讲巴金的《日》时,有学生针对“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对于学生这样大胆的质疑,笔者非常欣慰,给予了他及时的赞扬与鼓励,而且告诉他,作者认为那样的生失去了原本属于它的光鲜美丽,而轰轰烈烈的死就会像太阳一样,光辉夺目,表现了作者为了追求光和热甘愿做人间飞蛾、逐日的夸父,从而为之献身的精神。当然对于学生大胆求异的质疑,有不少问题是老师回答不出来的,但是我们不能误导学生,一定要实事求是,对学生提出的那些有意义、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全班同学去讨论去思考,这样就会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其间教师再作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去分析,去答疑解惑。
三、合作探究讨论
现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教师的“一言堂”、“满堂灌”、“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仍占主流,这样就把原本生动活泼、充满着人的生命精神的学习过程变得枯燥无味、死气沉沉、压抑难耐,使原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充满想象、好奇和创造热情的儿童、青少年变得呆滞被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交流对文章的理解、看法和观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探索,抛弃原有的思维方法,要有向老师、书本及权威进行挑战的勇气和胆识。比如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笔者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鲁提辖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不少同学都说鲁提辖有勇有谋,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个血性男儿、侠义之士;也有的同学说,鲁提辖表面上粗枝大叶、大大咧咧的,但从“掇条板凳等了两个时辰”这个行动细节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他细心的一面,可以说他是一个粗中有细的人。这位同学的回答博得了全班同学的一致赞同,笔者也给予他及时的表扬和肯定。通过这场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创造性的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让他们树立创新意识,如此一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曹会芹 江苏邳州市八义集初级中学 22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