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对我们从教者来说,新课程改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传统的课堂教学死板、呆滞,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将成为高中语文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在语文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的改变。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权,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 改革 语文课堂 自主权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语文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要做到真正还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权,这才能体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就会学得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着学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使许多学生养成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
为了应试,写作课堂仿佛进了相国寺一般,种种清规戒律般的要求约束着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比如,所谓“凤头、猪肚、豹尾”的作文最佳模式等条条规则就像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难怪学生感叹“作文,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痛”了。于是,学生作文时只好胡编乱造。留心一下语文升学试卷,学生的被动写作更是触目惊心——只要是写学习炒菜,几乎是无一例外地要炒糊,才能得到一个“深刻的教训”;要表现一个诚实的主题,大多是有那么一次踢足球,给老奶奶家打破了玻璃,其间必定逃走,后因雷锋思想的感召,于是良心发现,跑到老奶奶家里认错。这真是千篇一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为什么学生会排斥语文课堂?有道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切教学设计均应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思考的原点。比如对一篇文章的解读,如果老师以自己的阅读需求为原点,把自己的阅读体验简单化地用在学生身上,即便再怎样启发诱导,也必会剥夺学生主体阅读的权利,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
有教育专家指出,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自我指导的、更加负责任和主动的学习者。这实际上是说,教师应和学生分享更多的课堂控制权。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也应成为教学事件的策动者、控制者与参与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受益者。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但与传统的教师主导作用有所不同:过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靠系统讲授来实现的,现在是“从知识传授者转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一句话,课堂是学生的学堂,而不是教师的讲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如何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以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入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1]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尝试:
增设“文化快餐”。每堂课拿出五分钟,开设“每课一成语”、“每堂一首诗”、“三分钟自由谈”等栏目,合成一份内容丰富的“文化快餐”。学生自己找材料,谈自己的切身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培养个性,主动进行课外学习。
补充同题材名作,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语文教学,不乏同一体裁、同一时代、同一作者、同一风格的课文教学,只有经常拓展延伸,在内容上不断输送新鲜“血液”,才能体现语文活动是一种创造性艺术。让学生走进图书馆,博览群书,自主阅读,写出感悟,拿到课上交流,学生有独立学习的成就感,就有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总会有一个“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过程,但通过努力,总能到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境界。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困惑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可别恼。因为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教师要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而学生的学习永远像那句人所共知的广告语说的那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语文学科是一门模糊性较强的语言学科,课堂上应更多地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谈谈自己的体会”、“作出自己的评价”、“提出自己的见解”,适时适度地暗示学生“没有最好,只好更好”、“没有标准答案”、“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只有优劣没有对错”等。
所以,我们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体验、实践、认识的机会。
“教师是学生的学友,而不是学生的权威”
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主体。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学心态是要不得的。意大利的一位教育学家指出:“儿童身上蕴藏着许多知识与智慧,如果我们没有从中学到什么,那只是因为我们忘记了使自己变得谦虚一些,没有注意到这个小小生灵出现的奇迹,忽略了向儿童学习。”[2]
因此在有限的课堂内我们要传授自学的方法,把课本当作学习的范例,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即让他们把课本作为学习的引擎,举一反三,而不是把课本当成学习的终点。
如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揣摩体会文本的丰富内容。可能学生不如教师理解得深刻,表述得也不完美,但这是他自己的收获,是他的真实水平的反映。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加以综合,辅之以恰当的指导,学生才会进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怎样让学生真正具备语文学习的自主权?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必须把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在新理念的指导下要解决“源头活水”的首要问题。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的需要,广征博采,时时引进学习语文的“活水”,并把它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可以很好地拓展语文课堂教学。
总之,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注释:
[1]参见《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年,第8期。
[2]朱绍禹:《理解和尊重学生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薛佳 山东省胶州市第二中学 266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