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805

[ 孙琳 文选 ]   

开拓虚拟还是延伸现实

◇ 孙琳

  摘 要:文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以QQ名为例,调查网名与真名的联系。并试着由此分析不同年龄层的青年人对待网络交际的态度,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网名 QQ名 网络交际 心理
  
  网名是网络交际时代表自己的符号,它既是别人称呼自己的符号,也是网民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网络聊天和现实聊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聊天双方可以不见面,可以不暴露现实中的身份。那么大部分年轻人在网络交际时持着是怎样的心理呢?是希望借由这种方式完全摆脱现实的束缚,还是将网络聊天作为现实生活的延伸呢?本文希望通过对网名的调查分析了解一些年轻人的网络心理。
  网名,广义是网络上代表自己的符号,既包括交流沟通中为自己取的名字,也包括在各个网站或网络活动中为自己设置的账户名,而狭义的仅仅是指在交流沟通中为自己取的名字,比如QQ名。本文为了通过网名研究人们在网络交际中的心理,用的是网名的狭义,因为笔者调查的群众都有QQ的网名,而且QQ也是很常用的聊天软件,本文集中调查研究了年轻人在QQ名的设置上的特点和反映出的心理。
  一、调查问卷设计:
  1.真名是什么?
  2.QQ名是什么?
  3.QQ名的设计中是否有自己真名的因素?
  4.QQ名是要表达什么?
  5.QQ名更换是否频繁?(A.换过一次以下B.换过2次至4次C.换过5次以上)
  6.现在的QQ名使用了多久?(A.少于3个月B.1年左右C.1年至3年D.3年以上)
  二、调查人群
  共调查110个网民,其中16至21岁的人群是50份,24岁至28岁左右的人群是60份。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层较为明显,16至21岁的被调查者基本都是高中生或大学新生(在下文中姑且称为90后),24至27岁左右的被调查者基本上都是大学毕业生或研究生(在下文中姑且称为80后)。这两个年龄层虽然相隔不远,但是因为生理和心理以及生活经历都处于不同阶段,所以在很多方面确实有着极大的不同。
  三、问卷分析
  80后的调查卷收回59份,90后的调查卷收回48份。
  80后的QQ名与真名有关的占到28.8%,而90后的QQ名与真名有关的仅占10.4%。
  80后中几乎所有人都没有频繁换过QQ名,其中表示QQ名换过不到5次的占到60%,而从未换过或只换过1次的占到40%。现在在用的QQ名基本上都已经用了1年以上。
  90后目前表示换过2到4次QQ名的占到70%左右,而从未换过QQ名或只换过1次的只占到5%左右。但是相比较而言90后的网龄普遍比80后短。
  四、网名分析
  首先,上面数据中显示的80后的QQ名有真名成分的占到近四分之一,90后的少很多,仅占十分之一。两者的数量相加占到整个被调查者的五分之一,这说明愿意将真名与网名联系在一起,在网络中展现真实自己的还是少数。而这其中90后比80后更少。
  其次,部分与真名有关的QQ名也有几种不同的形式,笔者按照与真名的相关性的多少,试分类排列如下:
  1.直接使用真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如“婷儿”,“卓然”都是真名中的字。
  2.直接用同音字,如“箫笠”就是真名的同音字。
  3.用自己的英文名,如“lily”、“yonker”等。这里指的英文名字不是临时取的,而是使用了很多年,由老师或朋友所取的,这个名字跟真名一样有着不随意的特点。它作网名之后也很稳定,起码保持了2年以上。
  4.用名字中的字嵌入QQ名,如“江海风云”中前两个字就是真名,“帅の俊杰”中“帅”就是真名中的字。
  5.拆字或用名字中某个字的意境,如“雨田”就是从真名的“蕾”字中拆分而来,“浪花一朵朵”就是从名字中的“海”引申而出的意境。
  6.QQ名中有字与真名中的一个字同音,如“含芋思灵”中的“灵”字与真名中的“玲”字同音。
  这个分类不是绝对的,也有一些兼有以上两类或三类共同的特点。比如“梅子花开”中的“梅”是真名中的字,同时也取的是真名“艳梅”的意境。其中,80后与90后的网名与真名有关的在以上几类中的分布情况见表1:
  附:表1
   第1类 第2类 第3类 第4类 第5类 第6类 共计(个)
  80后 6 2 2 3 2 2 17
  90后 1 1 0 2 0 1 5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80后的第1类明显多于其他类,也多于90后的。90后将网名和真名联系起来的人很少,而且这些网名也是在真名的基础上进行过深加工的,或利用了同音字,或是嵌字的工序,离真名更远。
  最后,在对给自己设计网名的期望的调查中,笔者发现结果大概可分为以下三种:一、展现自己的个性或爱好;二、表达目前的心情状态;三、没有特别意义,只是好听好记。
  这几类当中,最后一类显然与前几类都不相同,前面几类都是借助网名抽象地展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而最后这一类没有太多的精神诉求,只是把网名当成一个简单的符号。
  值得注意的是网名与真名相关的被调查者,尤其是网名类型属于上述第1类的,都表示只希望自己的网名好听好记,所以把自己的真名联系上,使别人有亲切感。而其他5类的被调查者也表示,取网名时就是希望自己的网名更容易让别人有亲近感,容易记住,同时也表示很喜欢自己的名字。
  五、原因探究
  网络是虚拟世界,网络世界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通过QQ、MSN、聊天室倾诉自己的感情,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用暴露自己的身份,因此我们普遍认为人们更愿意在网名中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但如果用真名联系自己的网名,显然表示不愿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和自己的现实生活,反而是更希望通过网络让人们看到他现实生活的影子。
  这充分说明在网名中有真名因素的人都只是将网络当成现实世界的延伸,将网络聊天当成现实世界熟人间联系的一个工具,而不是另一个虚拟世界。
  有这种网名的人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占五分之一,比例较少,但也不是非常少。而这其中的多数是80后,他们只是将网络当成联系现实的工具,这从他们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将真名与网名联系在一起和几乎百分之百的都没有频繁更换网名可以看出来。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这两个被测人群的年龄所带来的自然心理不同。
  这里说的80后只是指代24至28岁这一个年龄段,90后只是指代16至21岁这一个年龄段,所以上文中得到的调查结果也只是对这两个不同的年龄段而言。这两个被测人群的年龄有差距,虽然差距不是非常大,但是恰是人的性情发展变化的分界点。16至21岁的年轻人正处于青春期,对自己的情感更为敏感,对外界也更为敏感。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种种细腻感触都期望诉诸于虚拟世界。所以在虚拟世界里可以肆意表达零零碎碎的情绪,也更容易产生同类情感的共鸣,所以他们对网络表现出更多的精神追求和期待。
  而24至28岁的年轻人,已经过了青春期的躁动,性情趋向于稳定,经历过了自我认知过程,对生活的认识更加实际。身边的朋友圈子已经基本稳定,所以对虚拟未知的世界没有太大的期待。在他们眼里,虚拟的网络世界也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延伸,QQ也仅仅像一种网络电话,是一个与朋友沟通联系的工具,并不期待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精神追求,或谋求同道中人。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被调查的80后都表示,以前QQ名的更换比较频繁,现在的QQ名是使用时间最长的。越是跟真名联系密切的QQ名,使用的越是稳定。
  其次,是现在正在经历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带来了两个被测人群的网名差异。
  16至21岁的青年,很多都处在刚进入高中或大学的阶段,身边的人和事有着较大的变动,这些陌生的事物闯入他们不够成熟的精神世界,容易造成情绪的波动,所以有很多QQ名只是在宣泄一时的情绪和感触。他们在高中的课程单调,生活枯燥,娱乐非常少,网络就更加有吸引力。学校对学生的管束,使得他们更加渴望一个可以肆意挥洒的空间,而QQ的自主命名就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
  24至28岁的年轻人,很多都已经工作。身边的人和事基本已经固定,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多朋友都散落于各地,异地联系是QQ的一大优势,所以QQ更像一个维系老朋友的工具。而已经步入社会一小段时间的他们对生活有了更加实际的认识,对自己的责任也有了认识,所以看世界的角度更加务实,对网络世界的热情也比以前减少了许多。网络在中国的普及已经有近10年,现在的24至28岁的年轻人基本上是伴着中国网络世界的普及走过自己的青春期的,对网络世界的态度更加冷静辩证,能正视它的优点和缺点,在调查中很多人都表示他们从不加陌生人为QQ好友。
  综上所述,通过QQ名的更换频率和QQ名与真名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网民对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态度,既而发现不同态度的两个年龄段的人在心理上的差异。由此发现,不管上网时间多少,现在16至21岁的人群对网络给予的热情更高,更希望将网络开拓成一个全新的自我虚拟空间,所以心理上、行为上受网络影响的可能性也更大。这是值得关心、关注青年的教育者注意的,如果能把握这一特点,利用网络影响对青年恰当地予以引导,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莉.网名的语言调查及文化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种一凡.个人网名抽样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4).
  [3]徐晶.从网名透视社会文化心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6).
  [4]曹进,陈文婷.大学生网名生成方式的符号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
  
  (孙琳 重庆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400715)
  

开拓虚拟还是延伸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