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810

  

京剧文化教育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研究

◇ 李鹤岭 李天昕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冲击,随着网络急速扩张,新兴的语言环境业已形成,强势经济和强势文化支持下的方言代兴都对大学生语言规范化应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学校语言教学和社会语言培训干预不力的情况下,笔者试图通过京剧文化教育这种手段,以文化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母语”情感,正确引导学生遵循日常语言应用规范。
  关键词:京剧文化教育 学生 语言应用能力
  
  改革开放使网络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当代大学生的语言应用情况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究其原因是相当复杂的,但抛开一些表面的原因,探究其本源不难发现,文化的影响才是主要症结所在。语言的表现是文化基础所决定的,什么样的文化基础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用语习惯,本文皆在通过分析当下大学生的用语行为,结合学院京剧文化教育这一方式,探索规范学生用语的新途径。
  一、社会发展,促成大学生用语行为的多样化
  国家教育部、语委于1993年开始在全国推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甘肃省于1998年在全省部分师范院校开展试点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工作,测试已覆盖到公务员、教师、学生、社会公共服务行业四大领域,其中对各大院校学生的测试累计40余万人,通过分析这些测试情况,不难窥见当前大学生用语的一般性规律。
  (一)外来语的影响
  改革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等一系列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中国再一次打开了国门,和外面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在全球一体化理论的推动下,中国以一种相对积极的态度融入其间,试图在整个一体化进程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而在这种动态发展中普通百姓所感受到更多的是从最初的进口商品到今天的“中国制造”。在企业、产品上的全面融合之后,所带来的必然是意识形态的交流,那种渴望显得异常迫切。此时语言就成了最大的阻碍,中国人清醒地认识到语言不再只是表达工具、交流工具,同时也成为了迈出国门放眼世界的重要工具。80年代开始外语的热潮席卷全国,除了正规教育体系中加大了外语教学的比重外,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遍插红旗。其中当然也不乏虎头蛇尾的,但至今这种热潮依旧未退,新东方的产业化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网络语言的影响
  在80年代,互联网对于国人而言还是一个新鲜的名词,甚至是一种高档的奢侈品。但今天,互联网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有的人甚至离开网络已经无法正常生活。短短的三十年,网络生活在高速发展的社会条件下适时地嵌入其间。
  (三)方言的影响
  对于方言,我们的定义应当是更加广泛些,指称为某地特有的语言系统﹙包括语音、词法、句法、语法等内容﹚。它对于规范用语的影响早已不只局限于地域的影响,而是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局面,因为如今谈方言不再只是单一的地域因素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因素和强势文化因素的影响。
  1.方言作为一个特定地区文化传统直接的表现形式被赋予了更多的乡土情感。我们随机抽取各系学生共计500人进行问卷调查。从问卷中反映,在日常交流中完全使用方言的共计279人,占调查人数的55.8%;而完全使用普通话的只有10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21.4%。当被问及原因时,这部分学生普遍反映使用方言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第一,受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限制,在进入大学前几乎没有接触过普通话。
  第二,长期在同一地域内生活,早已完全习惯于方言交流。
  第三,方言在交流中往往更加亲切,部分方言词汇能够更加准确形象地表达语意。
  2.方言在表现其地域影响的同时,也有着“嫌贫爱富”的特点。经济的发展往往能够刺激文化使其强势,而文化的强势又能够成为引领社会时尚的风向标。上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粤方言的影响急速扩张,粤语成为当时年轻人的时尚标志;而后上海的崛起又使里弄里的“吴软细语”再次成为流行的表征。这种语言导向其实就是经济导向,大学生为了在发展机会更多的城市中更快的融合其间,就必须接受当地的语言,此时方言就成为了应对残忍职场竞争的必备工具。
  二、积极干预,社会应对语言生活问题
  面对当前社会复杂的语言现象,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已感到重大的压力,既而主动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干预社会语言生活。实际中切实的干预方式不外乎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发挥教育教学的作用,特别是基层教育的作用;二是面对社会其他群体开展语言培训和测试;三是充分利用日益提升的国力带来的文化热潮从基础上进行文化干预。
  (一)学校教育教学干预
  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基础教育阶段,识字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都是对于学龄儿童语言应用规范最有效的手段。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最强的,也是最易于接受规范、认同规范的时期,良好的校园语言环境在这一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社会语言培训
  2002年前后,教师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职业受到社会的热议。随着就业形式的进一步紧张,愈来愈多的大学生将求职的目标投向了教育行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和长期以来行业队伍的复杂情况,教师持证上岗制度开始在全省教育行业中推行开来,作为门槛之一的普通话就成了这一阶段社会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文化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已不满足只在国际社会中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软实力”的提升成为这几年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内容。“软实力”的概念是哈佛教授约瑟夫•奈在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提出的,按照他的观点“软实力”和“硬实力”同样重要。在国际政治中,如果“硬实力”是强迫其它国家就范的必要工具的话,那么“软实力”就是一种吸引其他国家作为自己盟友和伙伴的“隐性资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的吸引力、文化感召力等。在当前的国家政治体系下,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吸引力这些内容是不易产生变化的。而文化感召力则并不完全依赖于政体,而是靠长时间的历史积淀,它积累很慢但消失很快。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西方先进文化迅速进入中国,在此消彼长间,中国文化的感召力逐步下降。文化感召力的下降直接关系到民族凝聚力,既而关系到国家的稳定,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基础性内容,同样也是文化感召力的基础性内容,势必成为改变“西强中抑”局面的重要突破口。为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理解,在扩大对外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提升民族自豪感,推动汉语归属感,进而实现和谐社会语言生活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三种干预方式中,学校教育方式的连续性和社会广度明显不足,社会培训的阶段性、行业性特征突出,但持续性明显不足,而文化影响干预则应该从根本入手,强调的是语言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国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作为基础,具有最大的社会广度和持久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史有为.汉语外来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吴宝安.略论新时期汉语外来语[J].语言研究,2002.
  [3]刘云汉.正确对待汉语中的字母词[J].汉字文化,2001,(1).
  [4]董秀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思考[J].聊城师院学报,2001,(2).
  [5]刘正琰.汉语外来词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李鹤岭,李天昕 甘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730070)

京剧文化教育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