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始终在各个高校中进行着,但教学过程中至今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存在。本文以学生对该课程的期待及课程已有的定位为出发点,重新确立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并简单指出为实现此目标在教学环节与考核制度上应有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 教学环节 考核方式
一、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期待
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开设语文课,而且“语文”一直是中、小学各级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因此,每一位大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都已上了超过十年的语文课。到了大学,看到“大学语文”这个科目,曾经喜欢语文课的同学会有无限的惊喜,而那些曾经头疼语文课的同学则不禁会蹙眉:“怎么还有语文课啊?”这是曾在第一堂大学语文课上学生当面问过笔者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和大学语文老师见面之前,都对这门课程进行过各种各样的猜测。笔者每学期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都会问他们“希望大语上成什么样子”。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描述出这门课该是什么样子,但他们可以表达出不希望这门课是什么样子。最常被否定的内容正是他们以往学习中为了应对各种考试而进行的练习,比如分析文章段落、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翻译古诗文、背诵等等。这些有着所谓标准答案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同时也抹杀了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赏读的乐趣。
当笔者向学生承诺“大学语文”一定会和中学语文有所差别时,那些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但若想仅仅通过老师两个小时的说明、讲解就改变一个人的兴趣爱好指向则未免有些盲目乐观。因此,从学生需求来看,大学语文的首要教学目标应该确立为让学生改变对语文的刻板认识,帮助学生重新培养起对文学、文化的兴趣。
每一位步入大学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够成长,希望自己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得以进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交际能力,帮助自己顺利步入社会;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这也正是当今教育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的缘由。社会需要高素质人才,受教育者有强烈提升自我素质的需求。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门素质教养类课程,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都应该担当起提升学生素养这一职责。
二、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1.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全国各个高校在是否要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问题上已基本达成一致赞同的意见,加之国家教委指导性政策的支持,反对开课的声音几乎匿迹。但据同行专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大学语文的开课情况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乐观,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或者课程时数过少,或者完全作为选修课出现,或者学生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总之,该课程似乎未受到其应有的重视,同时未能充分体现其应有的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为什么会有学生排斥这门课程呢?这多少和我们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学习模式有关。笔者记得自己上中学时遇到过一位很出色的语文老师,他在课堂上总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很少会提及“考试”二字,学生们很享受那种课堂气氛,自然可以很好地掌握老师潜移默化传授的知识。所谓“没有坏学生,只是缺少好老师”,但这样的老师毕竟是少数,笔者中学六年也仅仅有幸遇上了一位这样优秀的教师。更多的中学语文课堂还是会围绕着考试展开,为考试服务。这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少了很多应有的趣味,而变成了工具学科,让本来可以百花齐放的学科,变成了大一统的局面,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剥夺了学生对生命、对世界最本真、最感性的自我感悟的权力。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如何设定,如何保证既定目标得以真正实现,是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必须严肃思考、认真对待的根本问题。
2.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
目前,尽管大学教师也会受各种规定的限制,但迄今为止大学语文老师还没有要应对国家级考试的压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有很大的空间。很多人会说,语文课应该是生动有趣的,因为它涉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确实,我们期待着大学语文能成为一门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素养,多维度、广视角、开放性的课程。
匡亚明校长在倡导重开大学语文课程时,曾明确提出了大学语文的定位: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四是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这个定位可谓有远见,有深度,其中既提及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又提到了其文化层面的使命;既有对学生课堂学习的要求,又有对学生日后社会责任的指出。时至今日,这一定位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合匡校长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及我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期待,我们对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全面设定: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的审美理想;陶冶学生思想情操,纯净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完善其智力结构。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方式
为了实现上述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从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首先,在教学中必须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展开参与式教学。教师应该对每堂课都有很充分的设计,组织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对所讲文本充分阅读,并让学生发挥其娴熟运用现代电子科技的优势,就课堂所讨论问题多方查找资料,进行比对,在课堂上主动发言,锻炼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这种教学模式中老师主要起到组织、引导、评价的作用,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文学海洋浩瀚无边,学生在里面可以任意遨游,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必须对各个角落都熟稔于心,才能站在一定高度对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评价。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恰构成了刺激要素,根据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格思里(E.R.Guthrie)的刺激——反应联结理论,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觉阅读行为,刺激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果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我们的教学目标实现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同时,为了能充分激发起学生对文学、文化的兴趣,实现大学语文的既定教学目标,还必须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评价体系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不亚于教学过程本身,而且发挥着风向标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必须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让学生每堂课都积极参与,教师对其平时的表现给予评价、记录,把期末的一试定音改为多次测试的综合评价。要求学生平时认真阅读,书写读书笔记,教师认真评改,给出意见与成绩。这样,既可以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渐渐地、自觉地爱上阅读与鉴赏,在阅读中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塑造新的完善的智力结构。
四、结语
本文从教学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角度,简单、粗略地谈了一些关于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今后的教学能在此思路引导下,经过实践与不断调整,让大学语文成为学生喜欢的、能从中有所收获的课程,使其真正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冯文丽.从概念重建主义看大学语文定位的困境[J].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2009.
[2]彭书雄.大学语文的新思维[J].求索,2004,(5).
[3]孔庆东.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4]周丽萍.依托大学语文课程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周杰 北京物资学院外语学院文化传播教研部 1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