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67

[ 李芬芳 文选 ]   

也谈教学相长

◇ 李芬芳

  摘 要:在目前的应试教育制度下,教学相长好似空谈,教与学关系疏离,原因有多方面。但是,只要用心去耕耘,教就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学也不再是单纯的应付考试,教与学两方面就能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关键词:教学 评价体系 疏导
  
  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学相长仍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中国教育存在一个普遍的误解: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这样不但误解了做,也误解了学与教。我们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说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1]进入基层高中校园,伴随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位辛勤播种机式的人民教师仍然在三尺讲台上不辞劳苦地“教”,间或穿插些启发诱导之类的话语,引来学生一片感慨之后,随即布置给学生的是一堆练习题。诸如,请找出下列词语注音或者字形有误的,请概括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重教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容易忽视人格的培养。课堂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最大程度地放大课本知识容量、提升学生基本实践能力,那么,我们就会本能地跳过一些原本应有的宝贵精神。有很多人叹息“人心不古”,有部分老师也摇头“学生冷漠”,比如,一些高分生除了会在教室里埋头做题,对人情世故一概不懂,就连在校园里见了老师问声好也不会。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教了吗,学生学了吗,大家共同完成一堂课了吗?老前辈又该批评我们了: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地就将教和学分离了。笔者以为,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生卖不尽的。[2]客观上确实存在着问题,比如,第一,教育评价体系过于客观。评价一个学校是不是一个好学校,通常是看它每一年的升学率,看它培养出多少名牌生。评价一个老师是不是称职,最重要的因素是能不能教出好成绩。成绩好了,就会产生光环效应,遮盖了其他应有之义。同样,衡量一个学生是不是好学生,关键也在于他成绩的高低。第二,大班教学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基层高中大多是“放羊”式的普教,一个老师至少教两个班,一个班至少70人,面对众生济济一堂的场面,可以想见教师既要照顾优等生、学困生各层面,还要兼顾纪律、氛围等综合因素,怎么能安心上好一堂精彩绝伦的课?特别是现在学校基本配备了多媒体,用这种电教化模式施教,使得师生交流越来越少,师生关系越发有了障碍。第三,经济社会对传统师道的冲击巨大。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早已不复存在,传统的“安贫乐道,两袖清风”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日渐丧失。如今讲和谐讲民主,讲众生平等,但学生个个是宝贝疙瘩尊贵无比,教师的师道观念也趋于现实,部分教师不爱金钱爱真理,不爱房子爱书本,但是窘迫的现实让教师们也徒叹奈何,教师只是一个职业的说法甚嚣尘上。
  难道我们真的群体沉沦、不思进取了吗?难道淡泊名利、为人师表真的成了一句空谈了吗?
  笔者认为,对待工作和学生,关键要用心。
  首先,教师要爱学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教法、学法,更主要的是备学情、备学生。每天多花一点时间了解有关自己所教学生的信息,上课的时候不要看着座次表点错名。每天与班主任、其他任课老师交流,做到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只有心中有学生,时时刻刻以学生为中心,以心换心,学生才会从心底里亲近你、接受你、模仿你,最终超越你。
  其次,掌握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按照规律办事,因势利导、水到渠成。高中生处于成熟转型期,他们认真、热情、朝气蓬勃,同时又幼稚、冲动、率性而为。没有不犯错的人,同样,也没有丝毫不违纪的高中生。我们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打击挖苦,而是要注重疏导。有部分高中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楞头青,个个人高马大,做事鲁莽,脾气暴躁,要改变这样的学生,单靠校规校纪进行约束、教师批评指责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只有通过心理疏通来引导他们。他们年轻,思想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容易激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站在他们的立场想一想,与他们平等、民主地对话,才能在每一次的矛盾出现时“化干戈为玉帛”。
  再次,教师要善于取舍。教师要秉持公正平等、有教无类的原则进行教学,同时也要针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教授课本内容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一些精当的例子,而不要从头到尾面面俱到。叶圣陶先生说:“教材只是些例子。”老师一定要对教材烂熟于心且处理得详略得当,唯此才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最后,教师要树立终身读书的理想并每日践行之。大浪淘沙,留下的师道尊严仍在。教师每日饱读诗书,不仅能提高自身的修养,荡涤胸中污浊之气,更能让“活到老,学到老”的风气影响一代代学生。教学可以在课堂上,也可以在课外,只要教师对学生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学生各方面就能得到提高、发展,教师的教学功力也会水涨船高,教学相长的应有之义也就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注释:
  [1]陶行知:《答朱端琰之问》,《陶行知全集》(第2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
  [2]陶行知:《教学合一》,《陶行知全集》(第1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张宇.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之我见[J].中小学教育(下半月),2009,(9).
  [3]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2005.
  
  
  
  (李芬芳 河南省登封市第一高级中学 452470)
  

也谈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