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林外史》全书五十六回都有关于茶事活动的描写,会客、谈话、宴请、告别等都与茶事活动有关,就连小说中人物活动的场所也基本是在茶馆,可以说茶在《儒林外史》中有着深刻的寓意。
关键词:《儒林外史》 茶饮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小说中,被鲁迅冠以“伟大”的荣誉的,只有《红楼梦》和《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二百多个形象各异的人物,同时也给后世描绘了一幅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图,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除了“真假儒林”引人思索外,书中描写到的大量的茶事活动也值得研究。据统计,《儒林外史》中涉及到茶馆的章节就多达二十二回。作者对茶馆的大量描写,一方面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人士饮茶的普及,各层阶级对饮茶的嗜爱,同时作者又以“茶”为重要线索刻画人物性格,衔接故事情节,铺垫环境背景,既从侧面展现了江南丰富多样的茶饮文化,也使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
一、深化人物形象
作者在小说中铺写各种环境往往是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而茶饮活动在小说中频繁出现不是毫无意义的,它在刻画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方面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如第四回范进与张静斋到高要县打秋风住在关帝庙时,严贡生和家人带着食盒闻风而来交谈时说:“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谒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诸事忙作一团,却连忙丢了,叫请小弟进去,换了两遍茶,就像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1]“换了两遍茶”就是先上了茶,然后中途又换了两次,总共是上了三遍茶。严贡生不说汤知县如何款待自己,只借上茶的次数来吹嘘他与汤知县之间的密切关系,“就像相与过几十年的一般”,严贡生巴结官吏的嘴脸顿时显现。后来他侵占兄弟家产,被赵氏状告输了官司后,就凭借自己不久前攀上的亲家关系,冒认周学台的亲戚到部里告状更证实了他巴结奉承官府的真实意图。第十五回马二先生到城隍山吃茶,看到茶室旁边一个少年正坐着拆字,马二先生并不测字,只是说借坐,少年即向茶室开了一碗茶送在马二先生跟前。少年的这碗茶,让马二先生顿觉得他“乖觉”,这个少年就是日后仕途大好的匡超人,此处说明匡超人未入仕途时的勤勉和淳朴,而他一旦做了官便抛弃了所有的良好秉性。第二十回写景兰江请匡超人,作者借景兰江之口写道:“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要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匡超人因考取了教习,便摆起架子不肯上茶室,此时的匡超人染上了官僚摆架子的恶习。相较前后两次的茶事,读者看到了一个逐渐堕落、虚伪的“儒士”形象。
除了“假儒林”,作者也刻画出了大量善良朴实的平民大众,如第二十回牛布衣寄居在甘露庵时,老和尚见他孤寂,时常煨了茶送到他房里,陪着说话到一二更天。书中描写了众多的和尚,而这个和尚单就煨茶送茶的举动便让人觉出了他的和善。后来牛布衣客死在庵里,和尚遵照牛布衣的托付请师父念经,自己也早晚在柩前添些香,由此也引出了冒充牛布衣的牛浦郎。第二十二回牛浦郎嘲笑卜诚、卜信兄弟说:“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通过对卜信捧错茶的嘲笑,突出了牛浦郎对读书官人盲目崇拜的猥琐形象。第六十三回鲍廷玺与做了官的大哥相认后,当大哥倪廷珠送了银子又来兄弟家团聚时,一向孤高自傲、抱怨不休的王太太,却亲自捧上茶来,再一次刻画了王太太贪财又贪慕富贵的秉性。第二十九回杜慎卿在家招待萧金铉等人时,吃过精致别样的点心后便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六安毛尖条”,是名茶之一。杜慎卿附庸风雅,自我标榜名士,请所谓的名士吃饭,如若不用名茶,则不能彰显他独具一格的品味,也不能表现他与这些名士之间的密切关系,这与其兄杜少卿的率直豪爽、乐善好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二、衔接前后情节
茶事活动除了在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外,对情节的前后衔接,事件的铺垫也甚有影响,而把茶室、茶馆作为许多事件的发生背景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韵味。第十四回马二先生游西湖时,先是“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又到附近“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然后走到净慈、雷峰附近“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接着“他又出来坐在那茶亭内——上面一个横匾,金书‘南屏’两字,——吃了一碗茶”;第三日,他来到吴山,“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又转了几个弯,来到一条街上,看到许多房子:“也有卖酒的,也有卖耍货的,也有卖饺儿的,也有卖面的,也有卖茶的,也有测字算命的。庙门口都摆的是茶桌子。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十分热闹。”他又到“间壁一个茶室泡了一碗茶”,还吃了吴山著名的蓑衣饼作为茶食,最后他“又看见一个大庙门拢着茶桌子卖茶,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买了几十文饼和牛肉,就在茶桌子上尽兴一吃”。这里通过记录马二先生前后吃了七次茶,把其游西湖的情景串联承接起来。一方面,作者通过安排马二先生游西湖,讽刺了马二先生的迂腐可笑,假如没有众多茶馆、茶亭、茶桌子的陪伴,马二先生能有多少游览的雅兴?另一方面,作者也向读者展示了迷人的西湖风光,描绘了江南民众生动多彩的日常生活。
有时茶室是重要事情发生的见证和背景。如第十九回中,赌场王老六到茶馆找把持官府、包揽诉讼、广放私债的潘三帮财主谋得丫头荷花时,便同他在一个僻静的茶室坐下。这里茶室成了潘三之辈谋财的场所。潘三独坐着吃茶时,又有一个人跑进茶室,商量抢媳妇告状托衙门的事。潘三并不立刻离开茶室,而是静坐吃茶,这就为下一事的发生作了衔接,既省去了再写他如何包揽词诉的笔力,也集中反映了潘三的为谋得钱财无恶不做、无凶不帮的嘴脸。第三十三回,杜少卿拜访完李大人后,辞别出来,因为盘缠带少了,算计着要拿衣服去当,心里闷,于是就到吉祥寺的茶桌上吃茶,又吃了三个烧饼,却因钱不够出不了茶馆门,正愁不知该怎么办时,恰巧碰到了来霞士,来霞士替他还了茶钱。昔日广施钱财的杜少卿此时却窘迫在茶馆里,可见其境遇变化之大。也正是杜少卿这尴尬的一幕,引出了见证昔日杜家富贵的韦四太爷。韦四太爷说“烹起茶来叙叙阔怀”,更见杜家昔日繁华的远逝。第四十七回写住在五河县的虞华轩,厌恶五河县人谄媚盐商的丑陋姿态。成老爹撒谎说方六房请他吃中饭,虞华轩识破后他的谎言后,当即想出整治他的法子,虞华轩同人摆着五六碗滚热的佳肴吃得快活并故意说道:“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还吩咐仆人:“快拿一张椅子,与成老爹那边坐,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小厮捧来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说不出来的苦。看见他们大肥肉块、鸭子脚鱼,气得火在顶门里直冒。这段描写成老爹的情节,也是穿插进了吃茶的情景。这一次的上茶极具喜剧意味,让读者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再次体会了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讽刺了成老爹的爱慕虚荣,“好消食的陈茶”成为这一经典情节的“始作俑者”,少了它便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喜剧意味。第五十五回,市井奇人盖宽钱财散尽后日子过得极艰难,在一个僻净巷内寻了两间房子开茶馆,他不愿向有钱亲戚借钱,也不愿求助于受过他恩惠的人,而是靠一壶茶赚一个钱维持基本生活。茶馆是社会各个阶层都去的地方,也是组成名士精神家园的一部分,作者只说盖宽是市井奇人,用一个茶馆衬出他的洁身自爱和清闲淡泊的人生理想,表明了真儒在民众中间。
三、展现文化特色
茶事活动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也广泛存在于明清时期的江南诸地。浙江湖州是名茶产地,陆羽就曾在这里写下了他的传世经典名作《茶经》。《茶经》引《神农食经》中语云:“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正因为如此,饮茶自唐代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明清时期更为普及。第八回王员外去南昌接任知府,蘧公子代表父亲到衙门与他交盘,王观察说“如此更加可敬了”,“说着换了三遍茶,宽去大衣服坐下”。给蘧公子换了三遍茶,总共是上了四次茶,这是尊蘧公子为贵客。牛浦郎嘲笑小舅子没有给董老爷换三次茶,也是因为在牛浦郎眼中读书做官之人是富贵人,当然不能在茶饮中失去其尊贵的身份。这说明茶在当时已具有了显现主客之间是否亲近、客人是否尊贵的象征意义。
茶在婚嫁、丧祭中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第十回蘧公孙入赘鲁编修家娶鲁小姐时,“编修公奉新婿正面一席坐下,两公子、两山人和鲁编修,两列相陪。献过三遍茶,摆上酒席,每人一席,共是六席”;第二十五回鲍廷玺婚礼,鲍廷玺“吃过三遍茶,请进洞房里,和新娘交拜合卺”。这两处均说到吃三遍茶,反映了婚嫁中茶饮的规定和风俗。古人居丧时有忌讳,饮酒要用茶代,如第十二回:“权勿用辞说:‘居丧不饮酒。’……权勿用道:‘……酒是断不可饮的。’四公子道:‘这自然不敢相强。’忙叫取茶来斟上。”在祭祀礼仪中,也往往要给神献茶,如第七回写陈礼:“只见那乩渐渐动起来了。那陈礼叫长班斟了一杯茶,双手捧着跪献上去。”这些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江南地区日常生活中的茶饮文化。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商品经济开始萌芽,新的阶层和饮食方式产生,茶馆渐趋成熟,其数量剧增、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功能齐全、适于各类人群。小说第二十四回:“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这种盛况反映了在清代茶馆和酒楼已非常普及,即使在僻巷里也会有茶馆。而茶馆由于消费水平低,更受到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和光顾,饮茶活动不只是发生在茶馆里,在市民家庭中亦普遍存在,会客、谈话、宴请、告别都与茶有关,而孕育于其中的茶文化也悄然出现。
鲁迅先生在评价《儒林外史》时说:“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2]这段话揭示出《儒林外史》具有反映清代中期各层人民的社会生活状貌的显著特点。吴敬梓在创作中,“许多时候不是从写人出发的,而是从描摹世相出发的”,“在作者的构思中,写人不是出发点,写人为的是揭示世相。此一世相需要此一类人物和事迹去写照,彼一世相则需要彼一类人物和事迹去反映。”[3]茶事活动作为一条时隐时现的线索,串联起了整个小说的情节,至今读来仍是韵味十足。
注释:
[1]引用文本均见吴敬梓:《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页。
[3]腾云:《世相、人情与人物——读〈儒林外史〉札记》,《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8页。
参考文献:
[1]刘士林.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2]夏志清,胡益民等译.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3]葛永海.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M].北京:三联书店,1983.
[5]凌松.《儒林外史》与江南饮食习俗[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9,(2).
(陈红凌 金华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