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中选录的唐代韩愈《师说》一文中,对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中“受”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议,笔者以为,不仅是“受”“授”不同义,对于“传道受业”的理解,课文中的注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结合“受”“授”本义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传道受业”应该理解为“传承儒家之道和文化知识”,而非“传授道理、教授学业”。
关键词:《师说》 传道受业 授受 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中选录的唐代韩愈《师说》一文,是中学语文课本经典篇目。文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一直被认为是韩愈给“师”下的定义,奉为教师职责所在。此句课文中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受”同“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一直对此句的理解存有疑义。
第一,是对“受”与“授”注释的质疑
从“受”“授”二字的产生时间来看,是先有“受”后有“授”。“受”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像两手中间有一只舟,表示传递东西,是会意字,本义是接受、承受,《周礼•天官•司书》有“以周知入出百物,以叙其财,受其币,使入于职币”句。“授”字出现相对较晚,从字源看,最早是在小篆中出现,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二》解释“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殖酉切”,也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给予、交给。
从二字本义看,“受”是指受事者,“授”是指施事者。吴小如老师在《韩文琐札》一文中认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二句,盖承首句‘古之学者’言之,言学者求师,所以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而解己之惑也。非谓传道于人,授业于人,解人之惑也”。张广泽老师在《韩愈不知“受”“授”有别吗?》一文中认为“受”是领受、接受之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应该解释为“老师,是(学习者)用来传承儒道、领受学业、解决疑惑的工具。……者,……也,表判断,可译作‘是’。所以,用来……的工具(或东西、人)”。与吴小如老师的理解差不多,但笔者还是心存疑惑。
第二,是对“传道受业”的理解
“传道受业”,按吴小如和张广泽两位老师的理解,应为“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之意。“受”不能理解同“授”,应是受事者一方,领受、接受之意。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交流时,对于“受”不同于“授”的分析,按吴小如和张广泽两位老师的理解,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传道受业”理解为“承先哲之道,受古人之业”的解释,认为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传道受业”中的“传”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本义为“转(zhuǎn)授,递”之意;道,以文中意思理解,应为“道理”之意,即儒家之道;受,理解为受事者一方,领受、接受之意,但在此句的理解,其含义可进一步引申一下,可与“传”同义;业,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三》解释为“业,大版也”,即古代书册之版。《礼记》中有“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郑玄注:‘业,谓篇卷也’”,其含义也可进一步引申一下,借为“文化知识”之意。
如此,“传道受业”则可理解为互文,“传”和“受”意义相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理解应为“老师,是儒家之道和文化知识的传承人,可以帮助学生解释疑难”。
第三,结合时代背景来理解“师”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在当时,老师并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韩愈是“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从《师说》内容来看,韩愈所认为的老师,主要是指可以传授“道”的人,也可以理解为,韩愈所说的老师,就是“道的传承人”。对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老师,韩愈并不认为是自己所说的“传其道解其惑”的老师。
从以上分析看,笔者以为,韩愈所说的“老师”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老师”的内涵是不同的,“传道受业”应该理解为“传承儒家之道和文化知识”,而不是课本上注释的“传授道理、教授学业”之意。
参考文献:
[1]吴小如.韩文琐札[J].文献,1982,(1).
[2]金卫.《师说》“受”注质疑[J].湖南教育,2006,(35).
[3]张广泽.韩愈不知“受”“授”有别吗?[J].语文月刊(学术综合版),2009,(2).
[4]丁帆主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5]丁帆主编.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学参考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陶西坤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 21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