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了语文课程变化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但不少教师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到无所适从。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初中的教学实践,从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体现语文的大课堂特点、提高个人素质的捷径、提供写作素材库、折射“地方课程”的特色五个方面进行浅析,从而给予“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合理的角色与定位。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实践活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材每单元之后的“综合性学习”成了语文课程变化中最为亮丽的一道风景线。随着现在考试的改革与发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已经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然而面对这种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感到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参考了许多“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案例和录像,并结合学生的反应,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应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不同的环境中,不同的时间里,面对不同的对象,应该采取合理而恰当的方式以达到相应的效果。笔者结合近几年来农村初中的教学实践,将其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讨。
搭建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作为生活在校园里的莘莘学子,整日埋头于书本知识的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可谓少之又少。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则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去接触现实社会,从中感悟社会的变迁。比如笔者组织了一次人物采访,使学生接触到了社会中各种身份的人。总结汇报时,同学们收获颇丰,许多学生懂得了在社会中怎样与人沟通,怎样去面对生活中不同的人。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空间狭窄、单调,加之信息不畅,难以与外面的社会进行有效交流。他们认为,将学校与家长联系起来的唯一的纽带是成绩。家长关心的只是孩子的成绩与排名,学生只是为成绩而学习,为考大学而努力。社会对学校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考了多少个“重点”。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要动用大量的课外时间,将家长与社会“调动”起来,从而促使家长全方位审视孩子,促使社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学校。这样学生的知识提高了,见识增长了,社会适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拉近了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距离。因此,它是联系学校、社会之间的桥梁。
体现语文的大课堂特点。目前农村学校执行的课程教学仍然是语文归语文,数学归数学,科目之间的界限非常清晰明确。“语文综合性学习”就要树立大语文观,注重身边的生活百态,注重学科间的契合点,从而在实践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索、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各种教学硬件不到位,条件受限,要使学生在学习中畅游,就一定要创建“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个大课堂。
提高个人素质的捷径。新课标的学习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为目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它主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通过自主选择活动,自愿组织成员,自行开展活动,阅读材料搜集信息,调查采访,获取资料,进行筛选,研究整合,最后以书面的形式展示学习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亲身实践。长此以往,学生的个人素质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比如,笔者班上的学生开展了综合性学习活动——植物与文化,同学们分工合作,组长分配任务,有搜集各种植物的文化的小组,有负责照相取材的,有负责材料打印和整理的,有写学习报告的,还有专门进行学习成果汇报的,同学们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人尽其才,提高了探究能力和整体素质。
提供写作素材库。现在的学生在写作文时,仍然是捉笔苦想,或者临时抱佛脚,东拼西凑。而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后,学生根据长时间的观察与资料积累,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从而避免了“空话套话废话”或“撒谎”作文。学生平时活动得越多,生活积累就越多,作文时肚中的素材就多,这样在写作时就能有的放矢,写作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
折射“地方课程”的特色。农村初中由于条件简陋,上网不便,学生不能有效搜集素材或筛选信息。因此,笔者立足本土,引导学生走进乡村田野采集乡风民情信息,深入挖掘地方优势资源,从而凸显了地方特色。比如我们丰县有楚风汉韵,汉文化底蕴丰富,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有利条件。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突破了原有教学形态,置学生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八九年级上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史志峰 江苏丰县师寨镇东渡希望初级中学 22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