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85

[ 朱爱兰 文选 ]   

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朱爱兰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倡导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语文教育教学成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对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贯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素养,努力创新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成效,全力促进教学相长。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创新教学 实践与探讨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位一体”的综合目标,追求的是培养初中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造能力,追求的是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此,我们应当坚持以新课程理念统领教育教学行为,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需要,创新创优教学方法,以不断提升质效来努力实现上述三个方面的教学追求。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和体会,仅作一些抛砖引玉的粗浅阐述。
  一、尊重学习主体,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13—15岁之间,已经具有一定的自主意识和学习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理应得到相当程度的尊重和体现,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首先,尊重学习主体就是遵从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规律中最重要的一条表明,教学活动就是建立在平等基础关系上的师生互动合作。只有教学双方真正地实现目标一致、平等合作、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获取最佳的教学状态和最大的教学合力。因此,体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激发学习兴趣为抓手,真正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实践创造能力,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其次,关爱学生成长就是关注教育教学成效。在学校教育中,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智力因素发展外,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非智力情感因素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和身心成长,多关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主动向学生表示爱心、释放亲和力,努力建设一种民主平等、互信互重的和谐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促进作用。再次,坚持激励评价是实施有效教育教学的有利方式。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敢于承认和勇于面对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性,本着“众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因材施教,努力实行激励为主的学生评价机制。特别是对于那些成绩落后、能力不强、心理脆弱的学生和各种“问题学生”,要多挖掘并适当放大他们的优势和“闪光点”,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和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和赞赏,让他们从中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爱和温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促使他们在激励性评价中能够快乐学习、健康发展。
  二、开展探究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俗话说:“授之以鱼,可解一时之需;授之以渔,可保一世无忧。”培养语文学习能力,是促使学生由“学习语文”向“学会语文”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探究性教学是目前切实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提升其学习自主性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在开展探究性教学中,我们要着力紧扣以下三个方面的环节:一是抓好学习小组的搭建工作。学习小组是探究教学的基本单元。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都要按照优秀生、中等生、学困生分类综合搭配,组长由内部成员自行产生,或“轮流坐庄”。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带动和促进,也有利于在小组之间掀起“创优争先”的学习热潮。二是抓好探究问题的设计。这是成功开展探究教学的关键。探究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能力水平而定。难度的大小以接近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为实际衡量标准。难度过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无从下手、探究不得,最终会失去探究学习的信心;难度过小,学生则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因为毫无“成就意识”而使得探究学习流于形式。三是抓好探究过程的管理。在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全程跟进,实施动态管理和督促,认真记录并梳理探究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最后做好总结评价掌握第一手材料。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对探究学习实施动态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做好适时适当的启发、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后,及时完成好以激励为主的探究评价工作。
  三、优创教学手段,增强语文教学的灵动性
  营造教学氛围、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是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效的重要环节。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拓展和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善于运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实物和现象,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有效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和心理,来营造语文学习的氛围、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快乐满足之中勤学善思。以现代化电教媒体为例,它集音、像、形于一体,具有存储信息量丰富、演示形象直观的独特优势,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广泛运用以投影仪、电脑、幻灯片为代表的现代电教媒体,能给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带来无限的精彩和灵动性。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时,由于初中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感知认识,若用一般的传统教法,则难以激发其课堂学习兴趣。有鉴于此,笔者课前下载并编辑整理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选址、奠基、开工、建设和雕刻等前后过程的录像制作成课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演示给学生观赏。这种以生动形象的影视资料取代口头表述,以丰富有趣的画面演示代替文字描绘的教学方式,营造了与主题内容一致的教学氛围,不但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激情,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知能力,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情感基础,有效促进了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美好情境中,学生们就能思维活跃、乐学善思。再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父母的心》这篇课文时,运用电教媒体播放了著名歌唱家阎维文演唱的《母亲》的MTV作导入,那震荡人心的歌词和极具感染力的旋律,有效地创设了课堂教学的情境,一下子就激活了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
  四、拓展主题教学,深化语文教学的思想性
  将主题内容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为初中语文教学增加形式上的多样性,还能充分发挥其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主题、提升教学效果的良好作用。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首先观看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有关实况记录片,接着通过自由阅读的形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识,然后组织学生即兴讨论各自的观后体会。前前后后的整个过程,在教师的积极参与、适当补充和启发引导下,学生们一直怀着非常激动和无比自豪的心情,看得兴奋、想得深刻、谈得精彩。就这样,通过学习课文内容、观赏电教录像、交流心得体会等活动,让学生感悟和明白蕴藏其中的社会事理——通过和平的外交方式,让英属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最终成功解决这一悬而不决的历史性遗留问题,是我们国家政治发展、经济发达、综合国力强大的根本体现;而创造性地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政治体制,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这一史无前例的创举,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振兴的宏伟诗篇,是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荣的大事。
  当然,优化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方式还有很多,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定期组织各类竞赛活动等等,都是促进教学相长和值得我们尝试实践的良方妙法。
  
  (朱爱兰 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 213300)

全面树立新型理念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