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杰出的犹太裔作家,他的犹太性特别展现在他对犹太文化传统和犹太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弘扬上。本文拟通过对《魔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解析马拉默德作品中所体现的犹太性。
关键词:《魔桶》 犹太性 重生
在美国文学领域中,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犹太性最强的一个,他的犹太性特别展现在他对犹太文化传统和犹太传统道德的强调和弘扬上。而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位于社会底层品德善良的犹太人,他们有着高尚的牺牲精神以及追求新生活的坚定决心。尽管他们在生活中会遭遇一系列的打击或磨难,但他们凭着犹太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精神上的皈依和道德上的重生,在困境中寻找新的转机。《魔桶》的主人公里奥·芬克尔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短篇小说集《魔桶》发表于1958年,作品一经问世立即风靡美国,并于次年获得全国图书奖。与小说集同名的短篇小说《魔桶》是全世界短篇小说的典范,是马拉默德的一篇“超级短篇小说”。它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主人公里奥·芬克尔是在雅西哇大学攻读犹太教法典的学生,经过长达六年的埋头苦读之后,他马上就要步入拉比的行列中去。有朋友建议他最好先结婚,因为这样可以为他赢得更多的信徒。由于结婚对象毫无眉目,只好请婚姻中介人萨尔兹曼帮忙。萨尔兹曼开始介绍的几个对象没有一个能让他满意,甚至让他感到失望。后来他在无意间发现一张快照,并且立即被照片中的女孩所吸引。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个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婚姻介绍人的女儿,而且行为不检点。但此时的里奥已经陷入情网不能自拔,不顾萨尔兹曼的劝阻,毅然选择与这个女孩在一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女孩走上正途。故事的结尾描写里奥与女孩的初次会面,尽管他突然开始怀疑这一切都是萨尔兹曼设下的计谋,但此刻的他已经不想再去计较,依然是很开心地朝女孩身边走去。
萨尔兹曼在《魔桶》的人物设计、情节安排方面,都体现了犹太民族特有的经历和典型的特征,由此强调了犹太传统信仰和品德的重要性。本文拟通过对《魔桶》中主要人物的分析,解析马拉默德作品中所体现的犹太性。
一、里奥·芬克尔——受难,重生
诚实、善良是犹太人的重要品德。主人公里奥·芬克尔能够非常诚实地面对自己,不贪慕虚荣,更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神化,对自己的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会不时地提醒萨尔兹曼自己还是学生,不要称呼自己为拉比。当他与“二十九岁”的中学教师莉莉·海斯康恩初次约会时,尽管莉莉看起来肯定过了三十五岁,但里奥出于善良仍继续与之交谈下去,还努力去欣赏莉莉的一些优点。然而,当莉莉把里奥当作一个对上帝极为虔诚的拉比时,里奥却不能忍受,尽管觉得惭愧和害怕,仍然严肃地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不是个有天赋的虔诚信徒,我看我皈依上帝,不是因为我爱他,而是因为我不爱他。”[1]他宁可去揭露自己内心的无情,宁愿去忍受这种发现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也不愿给自己戴上虚假的光环。
“受难”是“犹太性”的重要体现,也是犹太作家作品所体现的一个永恒主题,这与犹太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莫里斯·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中说道:“受难是地道的犹太主题,这个主题是从犹太人大量最凄惨的历史经历提炼出来的。”[2]犹太民族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是为了整个人类赎罪而受苦,现实的磨难是上帝的特殊考验,是获得人生真谛,进而达到道德升华的现实体验,将来某个时刻上帝会拯救他们脱离苦海。这一传统观念在犹太人当中世代相传,渗透在其民族意识中。里奥向往美好的生活,希望找到一位和自己相配的妻子,但追求幸福的过程让他备受煎熬。事情一开始就不顺利,萨尔兹曼提供的对象没有一个能满足里奥的基本要求:第一个是个寡妇;第二个是位中学教师,但年龄已经三十二岁,比里奥要大五岁;第三个是个十九岁的女孩,家境也好,但遗憾的是脚有残疾。这一切肯定是里奥所没有预想到的,尽管他对结婚对象的要求不是很明确,但最起码应该是年龄相当、未婚,而且健康的女子。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让里奥备受打击,他整天都无精打采,生活也变得乱七八糟,错过重要的约会,吃饭忘记付钱,认不出朋友,然而这只是里奥受煎熬的开始。
与萨尔兹曼的第二次见面,让里奥下定决心与莉莉见面,因为萨尔兹曼告诉他莉莉并不是三十二岁而是二十九岁,而且她的家境好,素质高,会说四国语言。萨尔兹曼向里奥灌输了这样一种思想:这种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能娶到像莉莉这样的妻子,会是千年修到的福气,“简直像进了天堂一般”[3]。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与莉莉的见面并没有使里奥产生即将步入天堂的喜悦,相反,却使他感受到了被打入地狱的痛苦,正是这个女人使里奥在精神上经受了更深一层的折磨。谈话当中,莉莉的提问“你是什么时候倾心于上帝的”使里奥“浑身哆嗦”[4],这时的他猛然意识到自己皈依上帝不是出于爱而是出于不爱,他为自己的这种意识感到羞愧感到恐惧。“在里奥看来,他整个一生都现了原形,头一回见到自己的本相——没人爱他,他也不爱人。”[5]这番令人痛心却并非完全没有预料的彻悟让他惊恐不已,也让他非常痛苦。他经历了一段最难熬的日子,吃不下饭,体重减轻,形象邋遢,学业荒废。庆幸的是,里奥在这期间终于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他不能逃避,作为犹太人,他注定要蒙受苦难。想通之后,他也慢慢恢复了平静,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然而,里奥的挫折经历并没有就此停止,而是仍在继续。
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奥发现了一张快照,照片中的女孩深深地打动了他,他请萨尔兹曼为他做媒,但遭到了拒绝。另外得知,这个女孩名叫斯坦拉,是萨尔兹曼的女儿,但是行为不检点,“是个野姑娘,很野,很野,野得不要脸”,“像一头畜牲,像一条狗”[6],这是对里奥寻觅爱情的又一次打击。他又被此事折磨了好多天,想要忘记斯坦拉却怎么也办不到,最后里奥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他主动走向了斯坦拉,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斯坦拉皈依上帝。
这又将我们引向犹太传统信仰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救赎。受苦是为了救赎。里奥爱上了萨尔兹曼的女儿斯坦拉,而且并没有因为斯坦拉的堕落和罪孽深重而放弃,相反,他觉得这个女孩可以让他能够真正地接近上帝,得到救赎。因此,他选择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救赎斯坦拉堕落的灵魂,同时也希望通过自己爱上斯坦拉能使自己爱上世间所有的人们(萨尔兹曼曾说:“你能爱上她,就能爱上所有的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博爱精神,使自己真正成为上帝的天使来拯救苦难中的人们[7]。里奥之所以爱上满身邪气、罪孽深重的斯坦拉,是因为他不仅从她身上找到了生命的新转机,而且显示了他对犹太博爱、自律的道德信条的执着追求,以及他对犹太精神、道德传统的弘扬。
从里奥经历痛苦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看出,作者马拉默德关注的是磨难在社会和道德方面所给予人的教育和影响。犹太人在生活的磨难中找到了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受苦使人物在道德上得到净化,受苦成为人类的需要。有了痛苦,人们才能大彻大悟,大知大觉,洞悉人生,借己爱人,因此,“受苦不是你所寻找的,但却是你愿意得到的”[8]。痛苦是上帝赋予人类的珍贵礼物,痛苦带来了解脱,也带来了向传统道德的回归。
二、萨尔兹曼——一份沉甸甸的父爱
仁爱、宽厚是犹太人的一种天性,追求幸福、美好的未来也同样是他们的共同特征。《魔桶》中还有其他重要人物,作为婚姻介绍者的萨尔兹曼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正是因为对女儿爱得深切,才会为女儿的堕落感到痛苦,才会在提到女儿时激动得落泪,才会一边骂着她一边又反复念叨她是自己的孩子,才会费尽心机地为她找一个有希望的归宿。萨尔兹曼看中了单纯又有大好前途的里奥,但是他欲擒故纵,使得里奥在几乎丧失信心的情况下,才与他的女儿见面,故事十分生动地刻画了萨尔兹曼的形象。在他终于促成里奥和斯坦拉的约会之时,他没有欣喜若狂,而是“靠在拐角的墙边,为死者唱着祷文”[9]。或许萨尔兹曼看起来非常狡猾精明,但却不会被读者看成是狡诈之人。因为他的特性是生活环境所致,生活的落魄,女儿的堕落让萨尔兹曼的处境非常艰难,他只有在工作中有所为才有可能为家人的幸福带来希望,界于他职业的特殊性,也就只能凭借雄辩的口才来寻找生活的转机。细细品味,读者还可能会被他这种慈父的爱所打动,同时欣赏他那不放弃美好希望的精神,他们这一辈不行了,但仍不放弃为下一代谋求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
三、斯坦拉——从堕落走向重生
马拉默德不仅从正面塑造人物形象唤起犹太人对传统信仰和民族文化的忠诚,加强犹太民族的认同感,而且也从反面刻画人物来反衬出传统的价值,否定对犹太性、犹太精神的犹太历史的背叛。从斯坦拉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她背弃犹太教规而又回归犹太传统信仰的心路历程。斯坦拉,她生活在古老的犹太文明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互相碰撞交融的环境里,毫无疑问,她会受到世俗世界富裕和功利的诱惑,并且她本身早就厌烦了犹太人的贫穷。在她的眼里,贫穷就是罪孽。“斯坦拉是个野姑娘,很野,野得不要脸。”“像一头畜牲,象一条狗。”[10]这是她堕落的前半生的写照,而与里奥的最终结合意味着斯坦拉从此踏上了新生之路。
由于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其文化在居住国总是处于边缘地位,因而与所在国的主流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其结果往往对犹太文化不利。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冲击,部分犹太人不愿再继续犹太人的苦难和贫穷,抛弃了犹太教规,去追逐同化和现代化。斯坦拉正是这种代表之一,生活在古老的犹太传统文明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习俗碰撞的环境中,她受到了世俗功利的诱惑,背弃了犹太道德。但这种选择并不能使她过上幸福生活,恰恰相反,她落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沦为让人唾弃、让父母痛心的不孝女。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斯坦拉走向了作为上帝代表的里奥,这也暗示了她对犹太民族精神的皈依,对犹太传统信仰的回归。通过对斯坦拉的人物刻画,马拉默德强调了犹太传统道德在犹太民族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犹太人不论何时都应保持精神上的皈依。
马拉默德在《魔桶》中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成功地描绘出一个希望与失望并存、痛苦与快乐同在、受苦受难与道德升华相伴的世界,肯定了犹太传统信仰和道德。他作品中的犹太性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对犹太民族的研究,对美国文学作品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加深了读者对犹太民族及其传统道德的认识和思考。
注释:
[1][3][4][5][6][9][10]伯纳德· 马拉默德:《魔桶》,《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2]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7]陈玉涓:《犹太道德的灯塔—试析马拉默德<魔桶>的主题内容》,凉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8]陈鸿琴:《人物性格在碰撞中凸现—读马拉墨德的短篇小说<魔桶>》,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孔英婷,杨廷君 浙江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