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99

[ 林克 文选 ]   

诗画情里对生活的追求

◇ 林克

  《江南的冬景》是苏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像山那样思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导语部分提到两点:一是借对美的源泉大自然的描述,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感受文字的神奇,文字如何构图敷彩摹声拟音,让人如临其境。但关注同行的教学发现,大部分老师只关注了第二点,甚至只是第二点的一部分。
  笔者认为需先了解作者郁达夫的文人历史背景,学生一般从没有离开过家园,缺少人生阅历、时间磨砺,而部分文本也缺少对江南自然风景的直接具体描述,有的只是对江南冬天普通景物——芦花、红叶、乌桕树,甚至野草的描述,因此需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图,感受自然美,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先生出生于浙江富阳,在富阳和杭州完成小学和中学教育,1913年到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留学,后弃医从文,1921年与郭沫若、田汉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1933年4月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并购置寓所。郁达夫在杭州并未过“隐居”生活,他担任《东南揽胜》编委,任杭州作家协会理事,还经常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杂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1935年创作此文。几十载的光阴沧桑,先生从农村走进城市,跨海扬帆,足迹遍布各地。蓦然回首,心中最留恋的地方还是那生我养我的故乡——无限美好的诗画境界的家园,四季变迁,冬天的美景浓缩在了这美丽的故乡——江南。郁达夫跟鲁迅先生一样最终弃医从文,正如1926年《创造》创刊词中说:“就是因为(一)人世太无聊,或者做一点无聊的工作,也可以慰藉人生于万一。(二)我们的真情不死,或者将来也可以招聚许多和我们一样的真率的人。(三)在这一个弱者处处被摧残的社会里,我们若能坚持到底,保持我们弱者的人格,或者也可为天下的无能力者、被压迫者吐一口气。”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古人云“三十而立”,先生一生以文学追求为理想,点点滴滴中映衬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冬天,是北国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时间。江南的冬景除了可以欣赏冬天的特异美景外,还可以出门领略自然风光,通过对比,作者说“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一个“也”字,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突出江南冬景既能领略冬天自然之美,更能感受出门在外的生活之美。
  “对于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明朗,指光线充足、明亮。“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这种天气凉冷,得穿着皮袍棉袄,但绝不是闽粤“和暖原极和暖”的冬天,闽粤的冬天“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也不是北国“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的冬天,而是可以“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冬天。天气晴朗,晴空高爽,日光洋溢,携三五好友,寒郊散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实在是”“特异”“清福”,作者毫不吝惜地用最好的三组词语无以复加地赞美歌颂并抒发内心的震撼和幸福。在风和日暖的午后,作者眼中“冬至而不败”的芦花,“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的红叶,“雪白着在枝头”的桕子,还有那“根边总带点绿意”的野草,感受“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自然“生气”的还有鸟雀的吱叫,泥地里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去坐着曝背谈天,但对生长在江南的同学们来说这种可爱的江南美景毕竟太普通了,很难得到他们的重视。也许体悟的是“德国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文学联想,侧重的是“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精神,等待的是“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某种社会变革。外化为生活安定,类似“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开开心心的生活。
  可爱明朗的不仅是郊野之景,更是安稳生活的境界。
  秋收过后“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更是平添了几分联想和想象。洒上那“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温柔而缠绵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泊“一只乌篷小船”,“添几个喧哗的酒客”,聊些家常话吧,不然怎么可以一直喝到天垂暮呢?好一幅迷人的“寒村微雨图”啊!这一切不是具体的某个场景的描述,使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江南水墨画的神韵——“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江南标志性的生活场景。借助素描和工笔手法与叙事技巧的结合,真正体现了“景物的美是心灵与自然的融合”。但细细品味,对自然风物的赞美、眷恋在后退,内心的情感在无限地向前延伸。景非眼中之景,而是心中之景,追求的不是具体景物的欣赏,而是景中生活的境界:从“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到“你说还够不够悠闲?”到“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这是何等的悠闲境界。
  迷人的不仅是微雨寒村图景,更是悠闲生活的境界。
  文中还选用四位名人有关雪的诗句,给人以无限的联想,分别对日暮、冬宵、深夜、早晨描述,却没有一句直接对雪景进行描写,“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雪夜黄昏渴望与朋友把酒共饮的邀请,可以想象刘十九接到这包装有友谊和诱惑的信函后一定会来,也许室外真地下起了雪,但室内却是那样温暖明亮;“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是用戏谑的语言讲三五好友把酒言欢后,借着酒香踏雪回家的情景,感受的是朋友的志同道合,不醉不归;“柴门村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孤寂劳顿的旅客逢雪投宿山家,深夜万籁俱静里倾听贫穷主人晚归犬吠门开的声音,感受到互不相识却能接纳陌生人的温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是弄雪的村童惊喜地大声报告,邀请大家去观看孤梅独秀的情景,写出了独乐不如众乐的快乐。作者巧借古典诗句的意境,并通过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民俗风情境界,虽然语句简洁,但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既增强了散文的意趣,又体现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美丽的不仅是雪景,更是情味生活的境界。
  全文虽然以冬景为题,但作者所见所闻的不是江南的自然冬景,而是人文之景;联想到的不是人文景色之美好,而是在看似肃杀季节中的生气,是郊游中的自由自在,是静谧农村生活中的悠闲,是雪夜中与三五好友把酒酌欢的情趣。在古典诗词画点拨的意绪中,是对安稳、悠闲、情味生活的描述,这也可以说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家园不在石头森林的城市之中,而在淡烟暮霭的农村,不在某个具体可触摸到的地图上的某个点上,而在浓墨重彩的写意画和诗歌中。所以说“空言不如实践”,作者不再想写这“无聊的杂文”,而是一起去“湖上散散步罢”。
  
  参考文献:
  [1]郭志刚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3]贺大龙.宋元明清诗鉴赏辞典[Z].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林克 浙江永嘉罗浮中学 325102)

诗画情里对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