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1年第10期 ID: 148784

[ 刘福泉 文选 ]   

让“美”走进学生的心田

◇ 刘福泉

  摘 要:随着美学理念的出现,审美教育成了众多教育大家和一线教师广泛探讨的话题,实施审美教育也成为加强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审美教育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如何提高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质量”这一角度浅谈审美教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审美能力
  
  审美作为一个感性范畴,其前提就是人作为感性的个体存在。曾繁森曾强调人类应该“诗意地栖居大地”、“艺术化地生存”。自从上世纪初美学传入中国后,美学理念也随之进入了教学,课堂上出现了不少以美学为理念的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许多新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崭露头角,“美学语文”在其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引发了国内多数教育大家与一线教师的热烈研讨,并取得了很大进步,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也成为了有识之士共同重视的热点课题。
  毫无疑问,语文审美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发展其健康个性,让他们形成健全人格。然而,近年来,现代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在痛苦的边缘行走。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只要能识字,就能读得懂文章,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上;而有部分老师也只注重对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重结构,轻审美,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忽略了审美活动这一方面,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在此发出“让审美教育走进课堂”的呼吁,希望对语文审美教学起到些微作用,并进而引起教育学者的重视,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一、挖掘教材审美因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语文教学与美学都是用真善美来塑造人性美。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文章,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就是教师激活学生深藏于心中的真善美,美的东西一定是“真”的,也一定是“善”的。充分挖掘这些课文中具有鲜明情感倾向性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进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优秀人物、先进事迹、优秀品德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转化为实际行动。当这些优秀品德内化为学生品质后,学生的审美观便随之树立起来了。
  二、应用“需要层次理论”,让学生明白语文本身就是美,激发其学习兴趣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我们必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学习”。一个经验丰富的语文教师知道如何激发学生浓厚的审美兴趣,通过教材所蕴含的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获得亲身的审美体验,产生肯定或否定的审美评价,进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产生“语文本身就是美”的情感共鸣,并恰如其分地利用这种近似于质朴的原始情感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从这个角度看,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好学生固有的美好情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将学生引领到更高的境地,让美好的种子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三、把语文审美教育与生活联系起来,发掘“自然美”
  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可爱的一切东西中最有一般性的就是生活,爱生活是人的本性。因此,要想推行审美教育,就必须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使语文成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活动,使之与审美一致。
  当然,只有建立在教材基础上的“审美教育”才算是成功的教育。初中教材蕴含着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生动地描述了洞庭湖景色的变化,霪雨时节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春和景明时节是“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入夜,则是“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无不表现了自然美的丰富多彩。
  四、将语文美学教育的艺术性传递给学生,让“美”走进学生的心田
  语文教学与美的本质“缘”出一脉。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特征。”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创造离不开文学的形象思维。语文教学既有规律性,又有艺术的鉴赏性,文学艺术的美育正是培养青少年审美能力的绝佳途径。
  在语文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知美、欣赏美成为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师必须凭借其较为完善的美学理论和审美素质去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鉴赏、体味、感悟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这样,在长期的濡染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和美感,激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涵养学生优美的气质和优雅的文化风度。
  美给予语文养分,为她浇水,为她施肥,让美的语文茁壮成长。语文教学又是审美的韵律。若把美学带进课堂,那么语文课堂就会充满张力、成为无限膨胀的宇宙。进行语文审美教育的内容很多,形式也很多,笔者在此仅是抛砖引玉,目的在于引起教育界对于“现代语文教学边缘化”的关注,顺便表达笔者自己对审美教育的一点看法,为做好语文审美教育工作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杜卫.中国现代美育理论的本土意义与历史局限[J].学习与探索,2004,(6).
  [2]曾繁仁.作为中西方当代学术和社会热点的审美教育[J].东岳论丛,2002,(4).
  [3]梁其贵.语文德育论[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13.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孙曦静.论语文审美教育对审美主体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4).
  
  (刘福泉 山东泰安宁阳英才中学 271400)

让“美”走进学生的心田